传统建筑的现代加固修缮方法探寻--以断梁抱箍拉索固结技术为例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复杂,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具有研究意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同时也是传统聚落风貌保护与再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传统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内部及外部的因素遭到大量破坏,传统修缮方式在保护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寻找到一种现代的加固修缮方法,能够高效、安全,在坚持传统建筑修缮原则的基础上达到对量大面广的传统建筑的抢救性加固的目的.
其他文献
运用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传统聚落改造进行研究,阐述了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进行传统聚落改造的可行性.提出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传统聚落改造的具体方法,并选取大连市青泥洼桥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传统聚落的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陕北窑洞是我国西北部地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建造历史.经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以及利用Ecotect对陕北现有窑洞进行采光分析,得出了其存在采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通过控制变量法,软件模拟出采光效果最佳时的建筑参数,以指导日后建筑设计工作.
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紧凑型和散居型,在平面布局、围护结构及空间特点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民居的室内热环境.通过对典型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测量分析,发现紧凑型民居墙体轻薄透气,隔热性能差但通风效果好,散居型民居墙体厚重,隔热性能好,但通风效果差.不同民居各有优势,但均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表现.
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林区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储备基地.在该地区村镇,具有良好的木结构建筑传承基础,在该地区经济转型和及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适宜广泛推广木结构住宅.本文在总结归纳该地区木结构住宅技术传承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应对手段,提出新型木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方案,为东北严寒林区村镇住宅更好地适应寒地林区环境提供新思路.这既是对东北林区村镇传统木结构住宅的技术传承,也是时代背
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因素,福建的防御性民居种类、数量众多,分布很广,存在大量的以高墙厚筑为设防的堡寨.本文主要以福建土堡这一防御性民居为代表,对其夯土筑墙营建体系中堡墙的建造技艺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其对现代生土建造和现代建构理念的启示意义.
随着新中式复兴,涌现了苏州桃花源、中粮瑞府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新中式的创作,贵阳属于多民族地区,对新中式新地域建筑有独特的理解,设计上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演变,才能满足当地日益觉醒的居住审美需求.通过保利三千郡山地别墅项目设计,不仅仅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更注重对地域生活方式的精雕细刻,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气候地形的适应性.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通风、保暖和防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河南省荥阳市方顶村传统合院式民居为模型,在不改变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模拟分析了地源式通风系统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预埋通风管可有效提高室内的通风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实地建设,为传统合院式民居的风环境绿色改良技术与应用提供了一些借鉴价值.
本文从乡土建筑材料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吉林省满族民居的特点,利用低技术生态建筑理论并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对乡土材料在乡土民居中的应用进行再认识,深入发掘乡土建筑中顺应自然的做法,针对乡土材料在吉林满族民居中的低技术应用提出作者的一些看法,强化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乡土材料的生态应用策略.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陕西省合阳县灵泉村农民居住质量和农村住宅舒适度,亟需在现有条件下,探索适于灵泉村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节能住宅.针对问题,通过问卷与入户调研掌握民居现存缺陷,分析该地区农村住宅的特殊性,包括气候条件,住宅现状,农民生活习惯,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各种资源利用状况,挖掘建筑节能潜力,探索适应灵泉村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该地区农村住宅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立足于豫中浅山丘陵地区农村的经济技术情况、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该地区传统农房的基本特征,针对提升外围护结构墙体的热工性能的做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并以物理计算的方式,对改良前后的墙体的整体传热系数进行对比,推算出减少能耗的百分值.以期对该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与改造作出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