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居住形态的发展与住房政策

来源 :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城市学的角度研究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即从技术学科的角度,探讨城市住宅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在引言之后,首先论述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交通文明、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对居住形态发展的影响.它们导致新的规划设计模式理论的产生,以及新的城市结构和城市理念的出现.第三节论述了住宅评价因子(功效因子与经济因子)与各种居住形态的内涵,包括若干做法的描述.常见的居住形态被系统地列出.绿色建筑与山水意境美的创造,有一些具体的途径与做法.第四节论述山地城市与居住形态的主要特点与建设的做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与优点.第五节论述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的原则要求,所应采取的住房政策,及其与保持社会稳定及收入分配合理的关系;同时对包括高端住房的需求要做好规划,保证合理的土地供应,促进房地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第六节提出应用住房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有助于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对住房保障制度的规划与实施.最后论述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及分析方法,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试建立联系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概念模型.港岛地区人口稠密,少地且多山坡.纵横交错,高低起伏的街道空间,是生活交
会议
因为过度开发与对资源毫无节制的使用,以致气温升高及气候型态改变,造成了全球温暖化.根据气象资料,台湾气候变迁远较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所估计之情况更为快速,急需推动进行
会议
本文通过城市公共交往活动空间系统(PCP system)理论的初步构建,研究其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分类、界定、学科位置给于判定.结合某城市传统中心街道PCP状况,在分
1996年起,我国台湾地区开始执行"社区总体营造",从而改变了近十年来台湾地区的地貌.本文主要以作者所实际参与的经验,并以曾任台东县景观总顾问过程中,实际负责督导改善的案
本研究基于类型学的思维,按照环境——行为互动的观念,在社区规划的物质与内容层面上,对广州西关典型新旧社区内的生活性街巷和小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模式进行类型学比
会议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节地型住宅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因此发展山地住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
会议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美国式的交通理念——人人开车上高速公路,误导着许多国家地区的交通建设,然而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运输方式也随着近年温室效应课题的发酵而广受质疑,取
会议
居住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形式,虽然可以应对住区规划本身的一些要求,但却无法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本文将住区的各构成要素与相应的城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概念的深入理解,对高职高专此专业的调查研究,从培养方向和实习实训方面做出新的见解.
科学的居住模式是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模式是由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空间模式这"软""硬"两个方面组成的.本文以构成居住模式的"软件"与"硬件"两方面为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