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特色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兰州理工大学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来源 :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其目前依然基本遵循的以学院派为主的唯美严谨的教育体系对教学发展的制约.借鉴国内重点院校先进的建筑设计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特定的办学条件,在建筑设计课程潜在规律的指导下,对现今的教学方法及模式相应地改进和革新,使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系统性进一步加强.探索结合自身特色的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善于学习、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其他文献
《园林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课,对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拓宽建筑学专业人才适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的一些教材内容或者较为陈旧,或者操作性不强,在实际运用中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并且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其他专题设计相比课时较少,这就对教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针对此现状,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外一些院校不同层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的
建筑技术化造就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语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首先通过对计算机引领建筑设计这一重要趋向的阐述,进一步说明由此引发的建筑学领域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建造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已俨然形成,使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但它绝不是操作建筑形式的工具主义,而是带来了另一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渗透和融入到建筑设计领域.信息技术的推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建筑学专业教育处于国际环境下的时代背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建筑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发挥自己的特色专业教育教学优势,并适应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科技教育需求,稳步提高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课题.本文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历史文化课与
哈尔滨工业大学发端于20世纪初期中国东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早期建筑教育的专业教材受宏观背景主导,具有多元化、时代化的内容特征.本文立足教育评价学视角,从广义角度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建筑教育的专业教材进行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解析,分别对自编讲义、专业馆藏、社会书刊、城建实景及其教育实效进行述评.
本文从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与评估和我国当代建筑师职业化、地方化对本专业教学的新要求出发,对目前我院进行的建筑设计主线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分别就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设计主线课程体系的建构、设计主线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实施效应等方面进行剖析.力求摸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系统办学思路,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面向地区
德国高校建筑教育历史悠久,其特点是严谨务实,强调实践性,培养目标明确,即更好地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服务.德国高校建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构成、授课方式等方面都非常务实,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国内建筑教育界吸收借鉴.
现阶段的建筑模型制作实验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其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实验大纲和实验结论以及没有固定的实验时间.如何保障学生能够超长时间使用实验室,能够合适地和安全地使用设备,我们提出两个思路:一是强化勤工俭学学生的地位和重要性,使之不仅仅只是一个协助者,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者和操作者,保障开放时间的延长;二是按照三个层次——入门、普及和骨干——培训学生,使不同培训层次的同学可使用复杂程度和
通过对以批判地域主义为主的国内外主要几种有关地区建筑学理论的分析,研究如何看待及处理全球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地区建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并探索地区建筑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作者在芬兰访问学习期间,亲身参与了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建筑系木构建筑国际课程,本文通过介绍该课程的设置和操作经验,探讨了以真实材料建造为基础的设计教育模式,以期为国内建筑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需要被重新认识,传统的以功能、空间、形式为主的建筑设计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当前社会新的生态现、科学观、技术观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提出“树立整体性的建筑设计理念”、“加强建筑设计课程的综合性”和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强化实践训练”等几个途径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