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602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浅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首先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其次高质量长期课程内涵建设及教学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最后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
其他文献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通常伴随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在心脏的不良重塑,其发病率约占高血压病的1/3左右。高血压LVH是导致心脏猝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增多的重要因素。胰岛素抵抗(IR)是冠心病、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有研究表明IR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HIS)不但参与高血压的发生,还与高血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是中医科学的优势。历史悠久的祖国中医药学,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源于长期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修正、充实、完善,又指导着临床实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者缜密而不可分割。中医诊病依四诊八纲为本,不唯脉象臆断,临证勿受西医诊治之影响,以事实为依据,证病结合,权衡偏颇,择方谴药。实践证明了辨证论治实用价值所在。本文对辨证施治进行了思考。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近年来现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一般为患者常感到神疲乏力,全身肌肉和多个关节疼痛,情绪低落、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耳鸣健忘、记忆力下降,夜间盗汗,或有腹部饱胀,头发脱落及须发早白,咽喉疼痛以及多处淋巴结触痛等等。其病情特点是病程一般持续6月甚至更久,临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无明显阳性结果,虽经充分休息症状不能解除。笔者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尝试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
温病湿热证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病理特点具有起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之特点。其病因与发病目前文献鲜有报道,本实验拟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模型大鼠内毒素特异性受体LBPmRNA及NF-κBp65表达变化,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层次对湿热致病机制进行探讨,赋予现代研究的直接阐释。
细胞凋亡是指在活体组织中,某一细胞在一定体内外因素影响下通过其自身基因调控而发生能量依赖型的一种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有机生物体通过激活细胞自身编码的自杀程序调节细胞死亡以期维持与自身细胞增生相平衡的一种方式。近年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在心肌损伤中有细胞凋亡机制参与.本研究观察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通过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机制。
缺血性脑血管病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开发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的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三七皂甙Rg1是三七总皂甙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活血活瘀、抗衰老、抗氧化、耐缺氧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但目前对其研究机理主要集中在Ca2+通道阻滞和抗自由基氧化损伤方面。有关三七Rg1对cPLA2及其相关介质表达的影响则鲜见报道。本实验拟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观察cPLA2
温病湿热证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病因与发病正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强调“内外合邪”,“同类相召”是发病之关键。其病理具有起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的特点。现代医学如何认识和阐述此病机,目前文献鲜有报道,本实验拟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模型大鼠内毒素特异性受体CD14mRNA及NF-KBp65表达变化的动态干预,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层次对湿热致病机制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其理论模式不同于西医学,对生命、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描述与认识有自己的见解,显示出独特的医学观念和理论体系,拥有一套从天地的大视野对人体整体考察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它以藏象经络学说为深层理论的内核,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下学上达,不断发展。中医学发现了很多医学现象,如脏气法时、经络现象、生命全息现象等等。本文
(以下简称为)包括和两部分,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在通过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古代哲学思想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尊之为
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医学,它是中医课程体系的灵魂与标志,是中医发展的理论渊源,是中医各学科的支柱,是中医本科教学的必修课与研究生教学的提高课,缺少了它,中医教学就失去了特色.并非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又是一本"治病的法书".其理论形成肇源于当时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至成书,当是临证治病之绳墨,古今活用者屡起沉疴拯黎元的医家屡见不鲜,只有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才能评判其理论的是非得失,或发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