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表能量平衡(SEB)方程的不闭合是20年多来陆面过程研究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土壤中热量传递的渐递过程(简称渐递过程)是SEB不闭合的原因之一,并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基地的观测资料,对渐递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能量传输路径法、能量平行四边形法和能量三角形法等三套估算土壤热储和土壤热通量的方法;(2)热量在浅层土壤中大致呈线性传递;(3)热量在30min内仅能传递1
【机 构】
: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730020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能量平衡(SEB)方程的不闭合是20年多来陆面过程研究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土壤中热量传递的渐递过程(简称渐递过程)是SEB不闭合的原因之一,并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基地的观测资料,对渐递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能量传输路径法、能量平行四边形法和能量三角形法等三套估算土壤热储和土壤热通量的方法;(2)热量在浅层土壤中大致呈线性传递;(3)热量在30min内仅能传递1.42cm厚度,比常规观测土壤热通量的2cm或5cm深度要小;(4)给出了三套方法土壤热储和土壤热通量的计算公式;(5)三套方法计算的土壤热储和土壤热通量不同于不对两者进行订正的方法(简称"不订正方法")的结果;(6)不订正方法求得的SEB的闭合度和标准偏差是0.91和33.9,能量传输路径法的为0.88和34.0,能量平行四边形法的为0.91和25.5,能量三角形法的为0.85和40.1;(7)不订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估了SEB的闭合度.
其他文献
利用NCE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9-12日陕西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图上,极涡位置偏北,巴湖东部有一低涡形成,在低涡缓慢东移过程中,不断从低涡底部分裂出短波槽东移.地面图上,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同时强烈发展,这种大型环流形势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是暴雪产生的基本背景.(2)暴雪过程的主要水汽由700hPa上从孟
本文利用陕西数值预报产品、常规探空、自动站资料、地面、高空常规资料及FY-2C卫星等资料,从暴雨产生的环流背景、动力条件、热力因素、水汽条件和物理量特征等几个方面入手,对2008年7月19日晚至22日强降水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受大环流形势及高空西南涡不断加强东移影响,陕西中南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区域性暴雨发生时具有强烈的抬升运动,强烈的抬升运动携带大量的水汽迅速上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统计汉中市1970~2009年大暴雨天气,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天气学原理分析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特征,寻找预报着眼点.汉中市大暴雨出现时间在5~10月,集中出现在7~9月,其高峰期与一年中降水分布的高峰期一致,盛夏最多.年际分布上20世纪80年代初是大暴雨的高峰期,90年代中期是低谷,进入21世纪有开始增多的趋势,这与本市的雨季、以及近几十年的洪涝干旱气候变化一致.大暴雨分布跟地形
本文利用2008年5月26日河北省机载粒子探测系统PMS获得的飞行探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包括粗细粒子的浓度、尺度谱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不同高度的谱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表明:霾天气下,气溶胶在近地面到1km高度层内有所积累,随后数浓度迅速减少.1km-4km高度段中,气溶胶数浓度减少趋势变缓,4km以上气溶胶数浓度保持在30-40cm-3.细粒子变化趋势与气溶胶总数浓度变化趋势相似,表明细
大气气溶胶会引起气候的变化,对云微物理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还与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等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溶胶作为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物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而且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微物理结构和光学特性并延长云的寿命.另外,PM2.5颗粒物携带的毒性细菌有可能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对气溶胶的研究是一项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
本文分析了2008年4月21日利用机载PMS系统在河北石家庄地区取得的气溶胶粒子和淡积云探测资料,并对云内和云外的气溶胶、云滴数浓度和尺度的差异做了重点分析.本次观测所用PMS粒子探测仪器共有四个探头.其中PCASP用于测量气溶胶粒子谱,FSSPER用于测量云粒子谱,2DGC和2DGP分别用于测量云粒子和降水粒子谱及二维图像.另外,此次探测飞机上还装载有GPS,King2LWC热线含水量仪、温度计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1961-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5-9月连续无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mm),得到该地区5-9月极端干期长度.分析近49a平均极端干期长度的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极端干期长度的趋势变化、与同期降水量的关系,采用概率加权(PWM)估计其分布函数的参数,从而给出该地区50a一遇极值分布及≥20d的极端干期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49a极端干期长度的平均值及标准
研究晚霜冻灾害的成因不仅能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能力,而且为此类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以及做好大、小春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建立的大气边界层(PBL)观测系统探测资料,并结合天气实况、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方面对2009年3月14日的晚霜冻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晚霜冻是在有降雨过程后以及前期气候偏暖的背景下发生的,由高空冷平流和夜间辐射降温形成的混合型霜冻;此
利用2009年10月-2010年4月(为2009年冬半年)吉林省51个气象站逐日08时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和NOAA-17极轨卫星遥感监测的积雪图像,将地面观测资料与卫星遥感资料相结合,对吉林省2009-2010年冬季积雪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9-10年冬季我省所有台站均有稳定积雪出现,且比往年早,东部山区稳定积雪出现在10月末,其余大多数站出现在11月中旬,只有南部个别站较晚,12月初才出
基于1981-2006年西北干旱区高海拔地(民乐站)和低海拔地(张掖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民乐站和张掖站气温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民乐站、张掖站的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民乐站春小麦对气温变暖的响应表现为生育期缩短、产量增加、WUE减小,张掖站春小麦对气温变暖的响应表现为生育期缩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