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H颗粒与改性海藻酸协同作用制备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研究

来源 :2014(第十三届)国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偶联酯化反应将带有较强疏水性的胆固醇基接枝到双亲性聚合物海藻酸钠(SA)上,制备出了具有两亲性海藻酸钠(Alg-Chol).与纳米颗粒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作为复合稳定剂,协同作用制备出稳定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通过FT-IR、1H-NMR、TEM、DLS、触角测量、光学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分别对改性海藻酸钠与纳米颗粒的分散体系和Pickering 乳液的性能进行了表征.FT-IR、1H-NMR结果表明疏水性胆固醇分子成功接枝海藻酸钠侧链,改性海藻酸钠具有较好的两亲性;TEM、DLS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159nm,多相分散系数(PDI)为0.267且分布均匀.不同NaCl浓度下,改性海藻酸钠和LDH纳米颗粒水分散体系的接触角接近90°,说明稳定乳液的LDH/Alg-Chol润湿性较好,从而促进增加乳液稳定性。随着NaCl浓度和颗粒浓度的提高,先是101.7μm略微增大到121.8μm,后来粒径开始逐渐减小到58.1μm.这是由于改性海藻酸钠(Alg-Chol)和纳米颗粒(LDH)在Pickering乳液在分散相液滴的表面自组装成为一层界面膜,并且颗粒在油水界面发生絮凝,从而促进乳液的稳定.
其他文献
采用蒽酮法及CO2-气体溢出法分别测定烷基糖苷(APG)、醇醚糖苷(AEG)的初级及最终生物降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直链APG很容易初级生物降解,3天降解率大于90%,5天完全初级降解;经过28天直链APG最终生物降解率超过60%;AEG起始浓度为30mg/L时,初级及最终生物降解率分别为63%和85%.
本文阐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研究历史,介绍了按化学结构不同的分类及其性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全微生物细胞代谢法、酶催化法、天然生物提取法。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在我国其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达国家也是新兴领域,其工业化水平较低,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对环境无毒害,且生物降解性能好,属于天然添加剂
会议
会议
以月桂酸甲酯为原料,通过乙氧基化及丙氧基化反应得到丙氧基化改性月桂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P),通过1HNMR和13CNMR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产物的物化性能及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品为目标产物.产品的表面活性要优于FMEE,其最低表面张力达到γcmc=30.85mN/m,cmc=5.53×10-5mol·L-1;润湿力最好为32s,比FMEE的润湿力要差;产品与市场聚醚消
会议
对甲苯磺酸钠和尿素是两种常用的助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配方产品中以增加水溶液中溶质(如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全氟辛烷磺酸盐是最为常用的阴离子氟表面活性剂,但因其水溶性很差,在常温下表面活性较差,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文通过在全氟辛烷磺酸钾(KPFOS)和全氟辛烷磺酸钠(NaPFOS)中加入对甲苯磺酸钠和尿素,以增加其水溶性。通过表面张力测定,研究了全氟辛烷磺酸钾和全氟辛烷磺酸钠在对甲苯磺酸钠和尿素
会议
在氟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中,关于碳氟链和碳氢链的互疏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模拟碳氟链和碳氢链的相互作用。碳氟链和碳氢链分别以全氟烷烃分子和烷烃分子为简化模型,通过半经验方法PM3模拟计算了烷烃(Cn H2n + 2,n = 4,6,8,10,12)与全氟烷烃(Cn F2n + 2,n =4,6,8,10,12)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相同链长的烷烃分子和全氟烷烃分
会议
通过测定粘度以及水/正庚烷界面张力,结合吸附理论和热力学分析,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氟表面活性剂全氟辛酸钠(C7FNa)、碳氢表面活性剂十烷基/十二烷基硫酸钠(C10SNa/C12SNa)、辛基三甲基溴化铵(C8NBr)、以及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物C7FNa-C12SNa,C7FNa-C10SNa,C7FNa-C8NBr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氟表面活性剂比碳氢表面活性剂具有与PVP更强
会议
芘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极性敏感探针,其单体发射光谱的第一和第三电子振动峰强度的比值(I1 /I3)强烈依赖于所处微环境的极性。本文综述并讨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即由芘所探测到的超极性现象。芘的这种异常的响应在文献中是很少见的,目前仅见于数个体系当中。总结并试图讨论了目前对于这种超极性现象的现有观点。似乎可以看出,芘作为探针的经典方法并非像我们惯常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而这种超极性的起源仍是有待讨论的。本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