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来源 :齐鲁高教论坛2013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2515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多学科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这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提升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应实现跨学科教学,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市场和未来发展为导向,加强多学科技能的训练,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以跨电气信息类和机械工程类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这一课程为例,探讨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跨学科教育.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一体化学科、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业、数字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等多学科主干专业课整合为一体化教学模块,通过实例剖析各种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研究技能的培养,达到理论和实践并举的目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
其他文献
在对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别从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保障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图书纸本文献馆际互借在当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思路,并指出只要不断转变观念,拓展服务功能,加大技术创新,图书纸本文献馆际互借一定会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区域共享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转移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总体来看,学者们的观点和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在促进知识转移对策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共同愿景、社会资本、互动学习、转移通道和创新平台等方面,得出以下结论:知识转移是在受控环境中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到接受者的传播,从而缩小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并促进知识创新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其最重要使命是支持、促进、推动知识的更
信息素养是指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概念.中国大学生作为新世纪具有良好计算机及网络检索能力的一代,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基本不存在障碍,但严重缺乏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并将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与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的能力。而高校图书馆不但拥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良好的信息环境,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技术人员优势。同时,
针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精品课程的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形式、课程网站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总结了课程的建设成效.
本文论述了构建图书馆馆员战略共识是确保图书馆蓬勃的关键,分析了当前建立馆员战略共识存在的障碍,并建议加强领导层对建立战略共识的重视程度,注重战略规划的宣传和参与,实现战略认同,强化柔性管理创造和谐氛围,实现战略目标。
德国一流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图书馆具有借阅量大、开馆时间长、电子出版物增长迅速、远程借阅成本低、现代化程度高和管理人员素质高等特点。通过总结慕尼黑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特色,并与中国高校图书馆进行对比,应强化我国图书馆网络服务功能,拓展以用户为导向的培训服务范围,拓宽读者与管理人员沟通渠道,进一步对设备设施实施现代化和人性化改造。
数字馆藏是现阶段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协调资源创建者、网站、图书馆和出版部门之间的关系、任务分工等问题是对原生数字资源进行管理必须面对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知识产权问题.开展网络教育,加强网民自身素质,建立网络查重系统,保护已有资源不受侵权,采取版权集中策略,通过国家立法,政策支持,成立网警,及时维权,完善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制度。
自“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开展以来,各地图书馆积极筹备,配合工程实施。2011-2012年为推广工程的基础构建阶段,完成省级数字图书馆和部分市级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网络连接,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虚拟网。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具备安全、稳定等优势,可以满足当前推广工程建设的需求,虚拟网承载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各类业务系统,在实现软件复用及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河南语音数字图书馆平台充分考虑平台的整体容量、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系统安装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易于维护;系统还是一个智能的开发平台,具有开放型的应用开发环境,用户可快速开发自己的应用业务。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传递信息的最简便、最有效、最自然的工具,让计算机听懂人的语言并按人的命令操作,且能和人进行自然语言交流,是一个非常高的智能指标。语音识别技术和合成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比较成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和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应与时代相适应,侧重理性思考,在道德实践中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