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孔隙型地热资源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来源 :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l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量开采浅层地下水是造成天津市地面快速沉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引滦入津和控沉措施的实施,地面沉降状况有了显著好转,但随着开发中低温孔隙型地热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在总沉降量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本文以天津市塘沽地区为例,探讨了"三集中"开发孔隙型地热资源对地面沉降形成的机理以及所占比例,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做出了孔隙型地热流体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的拟合关系.相应地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大型高炉炉壳测量进行了探索。以前仅进行过局部炉壳检测,未对其炉壳整体进行过几何量检测,也未发现国内外有类似的案例。此项工作,对钢铁企业乃至测量行业都是一个先例。
本文提出了天线背架制造误差的补偿方法。通过精密测量发现了背架制造的重大质量问题,利用误差补偿思想将座架精确调整到位,确保了天线一次吊装成功且指向准确。
通过野外调查和大地形变水准历史资料分析,发现自1966年以来,廊坊市地面累积沉降798mm.沉降历史大体可分为1966-1978自然垂直波动阶段、1979-1983波动下降阶段、1984-1992持续下降阶段以及1992年以后的地面加速下沉阶段.沉降灾害调查显示,廊坊地区地面沉降成灾点集中分布在市区西北和东北两个区域,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相吻合,说明地面沉降是由于开采地下水所致.建议廓坊市在今后的发
本文主要介绍多层位注浆技术,研究了覆岩离层发育规律与注浆减沉机理,介绍了注浆减沉实验成果以及注浆减沉技术的应用情况等.
地面沉降的监控工作,需要整理与分析大量的测绘、水文地质以及地面沉降相关资料.利用GIS建立地面沉降监测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模型,将空间信息和地面沉降相关资料信息建立有机的连接,实现地理信息与地面沉降监测的资料信息互查.通过GIS数据库将数据转化为沉降水准等值线,建立三维地层模型.方便地面沉降监测资料信息的采集,统计与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实现地面沉降监测的辅助决策.
本文在总结天津市地面沉降的历史演变、现状、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若干水资源管理问题,如城市集中供水、基坑开挖中的井点降水工艺、地下储能系统中的地源热泵以及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找出控沉管理工作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切合点,针对以上控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GIS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为例,详细阐述了在ArcSDE环境下进行空间数据库设计的思路,实现多种格式、海量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
本文详细分析了程潮大湾村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野外大量水文和地面沉降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计算,论证了该区域岩溶承压水位的降低不会引起地面沉降的发生,程潮大湾村地面整体是稳定的.程潮大湾村房屋的破坏与附近铁矿井下巷道疏干没有必然联系,是由于浅部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分层标监测地层垂直伸缩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放射性弹丸、测井系统、放射性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施工技术要点.介绍了利用放射性分层标监测地层压缩的精度控制方法.
天津市部分地段第二含水组淡水长期处在较强的开采状态下,十余年来地层固结压缩变形逐渐结束,符合比奥固结理论.地表水入渗补给该层组多寡是地层压缩趋于停止的关键,实际开采量不大于越流淡化补给量,水位埋深控制在55m以浅,将不会引起灾害性地层压缩沉降.在适宜地段适量加大第二含水组开采,减少地层沉压缩降量大的含水层组的开采,第二含水组地下水符合回灌水质标准或经过处理达到回灌水质标准,回灌到地层沉压缩降量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