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PHA引发浙西衢州暴雨天气的要素场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一系列物理量的分析,对“韦帕”登陆北上,引发浙西衢州地区产生暴雨天气的过程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韦帕”登陆北上穿过我省,其路径较偏西,于19日白天穿过金华市时与浙西衢州市距离较近,并且此时段内浙西衢州市有着充沛的水汽储备以及很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同时浙西衢州市上空低空辐合、中高空辐散的配置,以及低空急流B段强风区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叠加,使得垂直上升运动条件相当有利;此外冷空气从低层侵入,充分与台风暖心相结合,冷空气在此次暴雨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选取柳州地区2008年6月8日至10日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研究此次持续性暴雨的动力机制。通过分析V分量、低空急流、螺旋度等,结果表明:强降水落区与低层低涡切变,低空急流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空急流的加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导致雨量集中,出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也表明了低空急流与暴雨落区的对应较好,上升气流、正涡度、螺旋度及水汽通量散度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要参考因素。
通过对2008年6月桂东南持续性强降水的分析研究,表明其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前期拉尼娜事件影响下,促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越赤道气流偏强、南海季风爆发偏早的气候背景下,500hPa大气环流亚洲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广西维特稳定的低槽区;200hPa广西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区和高空急流出口区右方负涡度区,风速辐散明显;暴雨区高低空急流明显,垂直环流强;来自印度洋和南海上空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2004年9月2-8日川渝大暴雨过程中的动、热力条件特征等进行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发展维持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动力诊断。结果表明:相当位温梯度对降水发生和降水区都有较好的指示性,强降水主要发生在近中性或弱不稳定层结。正压非平衡强迫对西南低涡的形成和强降水的发生有启动作用;在低涡形成以后其动力强迫对低涡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8月9日—10日河北保定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后部分裂南下冷空气在河套地区生成低涡系统,与低层从黄海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配合地面倒槽形势造成本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物理量场分析总结出一些暴雨预报的规律。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本次过程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应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间隔6h),对2008年8月10日发生在河北中北部的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分布对西来槽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可以很好地解释其机理。MPV1“正负值区垂直迭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850hPa上MPV1<0及MPV2>0,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
对2008年5月17日发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场和雷达资料等的分析。结果表明:东蒙冷涡后部的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在河北中南部交汇,导致层结不稳定,湿层浅薄,中层干燥,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是该次对流天气发生的原因,而低层槽线过境是其发生发展的直接触发条件;本站探空图对于是否有强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是要注意由于时空分辨率太低的原因,其有一定的局限性;雷达分析
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及省台、4个沿海气象台分时预报结论等同步资料,对2008年4月1日、5日、24日渤海西部岸区出现的雷雨、冰雹、短时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为大尺度背景下的独立和非独立性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即cb云团和cb混合云团降水。雷雨天气均发生在渤海西部海岸带,向内陆延伸60-70公里。其中,4月1日20-23时的首次“春雷”天气
应用区域海洋模式POM,通过提高区域海洋模式水平分辨率至1/6°×1/6°,以及对上层海洋层进行加密处理,检验了POM对影响中国台风过程中海洋状态的模拟能力,设计了理想涡旋扰动风场和实际台风风场两组试验,讨论了强风条件下海洋对大气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洋对大气的响应迅速,海洋表层温度和表层海流的响应时间为3小时左右;理想涡旋扰动风场作用下,涡旋场最大风速对海流和海温变化量值及变化范围影响明显;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