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价值观的重构和道德观念的变迁。研究基于道德基础认同这一结构化视角,探讨了"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群际差异及与其父母一代的道德认知差异。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结合道德基础问卷和道德认同量表,编制了道德基础认同量表;其二,以该量表测量"90后"大学生及其父母一代在不同领域上的道德基础认同情况,以对比两代人的道德图式;其三,以婚前性行为为例,从道德化的角度探讨社会变迁对中国人道德认知的影响机制。我们首先以1020名大学生为样本,编制完成了50题的道德基础认同量表,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可作为有效实用的道德心理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时结合传统-现代性量表对254名"90"后大学生施测,并以邮寄问卷的方式邀请他们的父母参与了该研究。研究发现:1.父代对道德五个领域的认同程度较均衡,而无论现代性水平高还是低的子代对公平/欺骗、关爱/伤害两领域的认同程度都显著高于另外三个领域。这一差异与Graham等对保守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父代被试的道德图式类似于保守主义者而子代被试类似于自由主义者,反映出道德整体结构的时代变迁。2与"90后"子代相比,其父母一代更认同权威/颠覆、纯洁/堕落两个道德基础,而"90后"一代较之父母,更认同公平/欺骗。3.对公平/欺骗和权威/颠覆的认同程度显著地受到个体现代性水平的影响,表明对某个道德领域认知的变化可能并不由时代变迁直接导致,而是受到个体现代性水平的影响。我们还对婚前性行为这一与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婚前性行为的道德化水平介于打牌作弊与蔬菜偏好之间,说明其正处于去道德化过程当中。在全部三个情境上父代对其的接受程度都要低于子代,行为评价整体上比子代要更加严格。这种代际差异也存在于个体现代性不同的大学生被试之间,说明社会变迁是造成个体对婚前性行为道德化水平不同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