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杂壳聚糖-Fe(Ⅲ)复合吸附剂协同去除Cu(Ⅱ)和Cr(Ⅵ)的特性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废水以及地下水中毒害重金属阴离子(如铬酸根等)和阳离子(如铜离子等)往往共存,给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自合成新型氮掺杂壳聚糖—Fe(Ⅲ)复合吸附剂,研究其对单、双组份Cu(Ⅱ)和Cr(Ⅵ)的去除特性.单组分Cu(Ⅱ)和Cr(Ⅵ)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cundlich模型,饱和吸附量分别高达3.22 mmol/g和10.86 mmol/g.Cu(Ⅱ)和Cr(Ⅵ)的单双组分吸附动力学数据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双组分吸附量分别为单组份的1.76倍和2.26倍,且初始速率常数分别为单组份的2.23倍和1.24倍.双组分同时吸附结果表明,当Cr(Ⅵ)的浓度从1.0 mmol/L增加至5.0 mmol/L时,初始浓度为1.0~5.0 mmol/L的Cu(Ⅱ)的吸附量分别上升了26.45~42.11%.而当Cu(Ⅱ)的浓度从1.0mmol/L增加至5.0 mmol/L时,初始浓度为1.0~5.0 mmol/L的Cr(Ⅵ)的吸附量分别上升了2.60~16.00%.
其他文献
从土壤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中共筛选出24株菌,其中有明显絮凝活性的共8株,经过复筛获得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命名为MBFS—17,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芽孢杆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MBFS—17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MBFS—17菌株的最佳碳源是蔗糖,最佳氮源是鱼蛋白胨,在碳源浓度为14g/L,氮源浓度为0.5g/L,温度为30℃,pH为8的条件下,MBFS—17菌株所产絮
针对养殖废水污染物浓度低的特点,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氮磷的去除率为指标,分别实验研究了钠基膨润土、原位柱撑膨润土(PMCs)、铜改性膨润土、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改性膨润土以及聚合氯化铝(PAC)等在不同的矿物投加量、搅拌时间和pH条件下处理模拟养殖水的效果.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确定上述五种净水剂处理氮浓度为0.5mg·L-1,磷浓度为2mg·L-1的模拟养殖水的优条件分别为:钠基膨润土,
本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组合生态反应器(以生态植物与生物纤维介质为主要单元构件),以强化水体生态修复效果.并以其为处理对象,通过实验观察水中总磷、总氮、COD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为实验用水,通过比较配置了不同植物的反应器对水的处理效率,选取最优植物配备,并以确定的最优配比配置反应器,系统地研究了生态反应器的处理机理和效果.经过实验分析发现,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效果优于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工艺
将以磷霉素为唯一碳源驯化完成的活性污泥接种到接触氧化池中,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磷霉素制药废水.该研究比较了接种驯化污泥前后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差异,并通过PCR—DGGE技术探讨了接种前后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驯化污泥接种到反应器后,活性污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COD负荷的去除率高于原污泥系统,但对磷的去除率不稳定.同时运行40天后,接种污泥的系统形成了自己的种群结构
本研究采用一种便捷、环境友好的方法,在酸性水溶液中合成了聚噻吩/二氧化钛复合物,并研究了其对水体中铅离子的吸附行为.合成的复合物采用FT—IR,EDS,Zeta电位,BET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噻吩/二氧化钛复合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229.660 m2/g).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其吸附行为更适合Langmuir模型,并且从模型得出最大吸附量为151.52mg/g(25℃)以
本文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城市污水、河水和河流沉积物中的3种手性咪唑类和1种手性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手性异构体构成和分数(EF).研究表明手性咪唑类药物在原污水中主要以外消旋体为主,只有少部分非外消旋体存在,EF在0.450-0.530范围内;在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则体现了一定的手性选择性行为;溶解态与吸附态的手性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手性行为.河流水体中普遍检出该类药物,河流沉积物是该类药物的一个主要污染汇,咪
对华东地区15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单位污水占地(m2·d/m3)和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执行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污水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占地的主要因素,为城镇污水处理厂规划者在工艺、标准和规模选择上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污水厂的处理单位污水占地受处理规模的影响,处理单位污水占地随着规模增大而减小;污水厂规模达到10万m3/d后,处理单位污水占地趋于稳定.按规模分类对处理单位污水占地
将具有高效脱色效率的混合菌群FF(优势菌属为Proteobacteria门和Firmicutes门细菌)作为强化菌剂,通过流加菌的方式加入水解酸化反应器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菌剂强化.通过监测水解酸化反应器进出水的色度、COD、BOD5和VFAs(挥发性脂肪酸)来反应菌剂强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菌剂强化,模拟印染废水的色度和COD去除率比强化前分别提高了大约15和20%,同时,印染废水的BOD5/CO
本实验采用5个并联运行的SBR反应柱,各反应柱中的颗粒污泥分别经0mg/L、1mg/L、3mg/L、5 mg/L和10 mg/L Cr(Ⅵ)长期驯化65天后.向其中分别投加30 mg/L Cr(Ⅵ),冲击12天.其中,各个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受到的冲击影响不同.10 mg/L Cr(Ⅵ)驯化后的好氧颗粒抗冲击负荷能力最强,其COD和NH+4—N去除率略有降低,分别由90.46%和85.13%下降到88
采用SBR反应器,系统地研究不同浓度Mn(Ⅱ)短期冲击下对好氧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性能、外观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0.5、1.0、3.0和5.0mg/L Mn(Ⅱ)冲击10d后,对COD去除有较小的抑制作用,但对TN的去除有轻微的促进作用.投加5.0 mg/L Mn(Ⅱ)后,颗粒污泥表面的生物相种类明显减少,部分细胞发生萎缩并有较大白色颗粒状物质附着于细胞表面.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