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次“雷打雪”过程分析

来源 :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g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13年2月19日上海一次“雷打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相关的物理量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抵达后上海出现了冷暖交汇的持续性降水,由于近地面转为东北风,说明上海处于冷高压底部移动缓慢,锋面逆温明显,说明冷空气有一定强度,降水物为雪;下雪时闻雷是因为中低层西南急流南压,上海地区逐渐转为急流左侧辐合区中,而期间又始终处于高空槽前的辐散区中,加之层结条件为下湿上干,在850-500hPa之间出现对流,冰晶的碰撞摩擦生电;在雷暴出现前上海低层被冷空气控制,有较明显的锋面逆温,逆温层之上的气块绝热上升获得浮力而导致雷暴,此雷暴过程为高架雷暴.
其他文献
滇中地区砂岩铜矿床如大姚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计算并绘制了大姚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
会议
会议
会议
本文根据国家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地理条件、闪电感应等方面着手,对本县一起公墓雷击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为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及建议,使隐患得到及时解除.
为了丰富中国以及陕西省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该地区温度变化的控制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陕西省各气象站1960-200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数据,运用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比研究陕西省冬季负积温和极端低温的时间及周期变化规律,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陕西省负积温和极端低温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过程中将陕西省按照一定条件划分为三个区域.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上海市自动站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及各物理量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2年4月19日早晨上海市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一次雾天气过程的性质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是一次锋面雾;前期高空弱脊有利于高层下沉运动,地面倒槽东移,低层有弱的辐合上升运动,两者结合有利于近地层水汽的积累,有助于低空稳定层结的建立,为这次浓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环流形
本文分析嘉定地区近30年连阴雨和对流天气的资料,结合天气分析原理和本地预报经验,获得其预报方法的分析要点和几种类型,旨在总结以上两种天气的预报理论和思路,在以后的预报工作中对估计连阴雨的发生和维持,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运用华东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SMB-WARMS)风廓线预报资料和海岛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风廓线预报资料在台风预报预警中的应用,分析发现SMB-WARMS根据需要输出的海上任意点风廓线预报产品对于判断台风的路径及影响本地的时间段具有良好的预报效果.风廓线预报资料稳定,风廓线预报的1000hPa风速值变化趋势与最大阵风风速值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对于台风大风预警信号的发布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要关注
大气中的非气象目标物(如飞机、昆虫以及悬浮物)、雷达固有噪声(硬件工作相对不够稳定)以及雷达探测环境(温湿条件)对云雷达探测到的资料质量有直接影响,这让人们在定量研究大气云层宏观微观物理特性时产生偏差.本文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多普勒偏振云雷达资料,统计电子噪声和大气云粒子的反射率因子、速度、谱宽以及退偏振因子的回波特征,利用模糊逻辑法,确立识别电子噪声的隶属函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识别
基于统计和诊断分析,将江淮梅汛期热带气旋倒槽暴雨分为华南/华东登陆北上(转向)类、华南沿海(南海)西行类和华东近海北上类,三类倒槽暴雨都是在低层倒槽、中层西风槽和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下产生的.对比分析发现,“11.7“过程稳定的大尺度形势下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两者持续地对峙在江淮流域使降水长时间维持;“01.6”过程以低层暖湿空气为主导,干冷空气作用不明显,台风北上移动快使降水时间相对短.“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