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积极应对在主观支持和焦虑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焦虑状态及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调查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患者的主要家属.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4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进行测查.应用SPSS 18.0软件,采用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和中介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门诊患者初到医院,心理都有一定的紧张感,对环境陌生,对就诊不熟悉,为了更好的使手术患者配合医务人员顺利完成手术,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外科门诊手术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实施了人性化护理,缓解了外科门诊手术患者初到医院的陌生感以及对手术的紧张感,能减少并发症使手术顺利进行。方法:对外科门诊149例手术患者分别从建立信任关系、术前宣教、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几个方面实施具体的人性化
会议
目的 从医学社会学视角,运用符号互动理论,描述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状况,以及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内群体对于受损身份的认同与拒绝,从而探索精神疾病患者所遭受的歧视与感知的耻感,并按照“接触假设”原则,试图探索降低对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歧视和病耻感的干预策略。
目的 通过专业精神卫生社工干预,探讨改善社区居家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交技能的实践干预方法,完善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促进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方法 研究对象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4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设计基本需求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社交需求。两组在干预前测定“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随后对实验组开展社工小组活动,共计12次,每次90分钟。干预结束后,对于量表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问卷结果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陪护人员指的是与患者共同生活、照顾患者生活的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每周一次,一共进行4次),比较健康教育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90名2014年1月-2014年12月首次就诊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诊断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入院时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对被试的智力水平(IQ)进行测定,应用失言任务、故事一图片法对被试的心理理论能力进行评定,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由精神科主治医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定。被试选自某精神病院住院患者31名,医院职工26名由心理测评人员进行智力及心理理论任务测试。
目的 精神疾病监测是精神卫生监测的组成部分,是通过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和分析精神疾病及影响因素等的活动。评估监测系统是提高监测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由于全国精神疾病监测工作开始较晚,各个省、市监测工作的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评估体系。深圳市开展精神疾病监测工作已有10余年,是全国较早开展的城市之一,因此构建适用于深圳市精神疾病监测系统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同时也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精
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伤亡、暴力事件等社会应激事件的增多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其治疗却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茴拉西坦联合暴露疗法的干预方式,试图从记忆的角度人手,找到一种可以有效治疗患者PTSD的方法。
目的 了解以长沙市心翼会所为代表的“会所模式”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运营结构、运营过程、运营结果及推广情况,探讨“会所模式”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方法 (1)回顾性案例研究.①研究机构:长沙市6家以“会所模式”为运营方式的社区精神康复机构;②研究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量表评定、既往资料研究等;(2)文献研究.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考察非精神医学专业医学生精神病学的教学现状,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方法 采用自编式问卷,随机抽取西南医科大学开设精神病学的非精神病学专业医学生200人(包括临床、影像、麻醉和公共卫生专业)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其对于精神病学学科的定位与看法、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对目前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对精神病学教学的意见与要求等。问卷调查时,医学生刚刚学习完全部精神病学课程。
目的 精神病人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冲动、伤人、毁物或自杀自伤等危害行为时有发生,为保障患者和他人的安全,防止周围财物受损,多采用保护性约束限制患者的紊乱行为,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深入探索护士对保护性内心体验,为规范约束的使用以及相关临床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