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种鹅繁殖系统及相关激素mRNA表达、分泌的影响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扬州鹅种鹅繁殖系统及相关激素mRNA表达、分泌的影响,初步探明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种鹅繁殖机能的作用特点. 方法:取接受自然光照且日照时长逐渐缩短的200日龄种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初期日照时长约为10h/d、气温5℃左右.采用2×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2个温度处理(0-5℃、25-30℃)和3个光照时间处理(8h、12h、16h),其中光照时间处理在正常白昼基础上进行增减,将120只成年母鹅随机分至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20只,全封闭饲养,自由采食、饮水.试验第30天,从每个处理随机取5只鹅翅静脉采血3ml,用于测定相关激素指标,同时从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只鹅,屠宰,取下丘脑和垂体速冻、超低温保存,用于测定相关基因表达量;分离生殖系统,进行重量或长度测定,同时取输卵管膨大部制作组织切片. 结果:结果表明,①16h光照处理组种鹅血清促黄体素(LH)浓度显著高于8h和12h光照处理组(P<0.05),16h光照处理组种鹅血清催乳素(PRL)浓度显著高于12h光照处理组(P<0.05).高温(25-30℃)处理组种鹅血清PRL浓度显著高于低温(0-5℃)组(P<0.05).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处理对种鹅血清LH、PRL和雌二醇(E2)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②12h光照处理组种鹅卵巢指数、卵泡指数均显著大于16h光照处理组(P<0.05),8h光照处理组种鹅卵泡数显著大于16h光照处理组(P<0.05),12h光照处理组种鹅输卵管长显著大于8h、16h光照处理组(P<0.05);环境温度对种鹅卵巢指数、卵泡指数、卵泡数、输卵管指数和输卵管长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③8h、12h光照处理组和高温处理组种鹅的输卵管膨大部颜色鲜红,假复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均较厚,皱褶明显,分泌腺丰富;16h光照处理组、低温处理组种鹅的输卵管膨大部颜色暗红,假复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较薄,皱褶模糊,分泌腺较少.④16h光照处理组种鹅垂体PRL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8h、12h光照处理组(P<0.01).⑤光照时间与环境温度对种鹅生殖系统、激素基因表达影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 结论:16h长光照抑制了卵巢、卵泡的生长发育,12h光照增长了输卵管的长度;16h长光照提高了PRL基因的表达丰度.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长光照抑制了种鹅的繁殖机能,扬州鹅种鹅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2h.高温提高了种鹅血清LH、PRL浓度,低温影响了输卵管组织结构,故种鹅饲养期间要适当控温,尽量避免种鹅暴露于极端环境中.
其他文献
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是新一代的遗传选育方法,其具有缩短时代间隔和提高估计育种值准确性等优点,对优质肉鸡基因组选择主要优势体现在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参考群体的构建是实施基因组选择的首要步骤,其对估计育种值准确性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新城疫和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应答水平等2个免疫性状为研究对象,比较参考群体构建方式对传统的育种值估计模型BLUP模型和两个基因组育种值估计模型GB
鹅的胸肌和皮下脂肪(简称皮脂)是肉鹅生产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鹅的胸肌和皮下脂肪含量与鹅的健康水平、产肉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育种中可以通过测量胸肌厚度和皮脂厚度等指标判断鹅的生长状况,为选种提供依据.但因为胸肌和皮脂的质量及厚度的测量一般只能进行一次测量,即宰杀后测量,这会对样本造成一定程度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使用超声波进行活体检测既可以避免样本的损失,又可以对实验动物进行一个活体的试验追
本研究中鸿雁和灰雁以及3种中国鹅、3种欧洲鹅共8个群体,分析其COⅠ基因DNA条形码,以进一步探讨DNA条形码在识别家禽品种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位点的品种间多态性为1.15%,比之前报道的野生鸟类品种间的多态性为7.93%低。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选用的鹅种主要是经过人工选择的,所以品种间多态性比经过自然选择的野生型低。20种单倍型中有2个共享单倍型,其余18个单倍型均为各品种所特有,由8个
一般认为,鹅肥肝的形成是一种脂肪在肝脏细胞中连续沉积的过程.要形成肥肝,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大量的脂肪酸在肝脏中合成;(2)新合成的脂肪酸在肝脏细胞中原位沉积.本实验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比较生物学方法对正常肝、脂肪肝和形成脂肪肝后恢复正常的肝转录组研究,筛选出与肝脂肪代谢的差异基因和分子标记,并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肥肝与正常肝相比,477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其中2
鹅肥肝作为顶级食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鹅肥肝与对照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定,发现长非编码RNA与鹅肥肝的形成存在关联。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长非编码RNA在肥肝形成过程中的调控和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揭示鹅肥肝的形成机制和独特耐受机制,而且可能为人类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肉鸡生长是影响中国肉鸡产业高效生产乃至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性状,同时也是肉鸡育种的主要选择目标之一.胃肠道作为动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对肉鸡生长调控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机体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与宿主具有共生关系的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长、免疫反应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宿主-肠道微生物互作的特点和规律尚不清楚.本试验运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高低体重肉鸡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
MicroRNA是一类通过对靶mRNA的翻译抑制和降解,从而负调控基因表达的小的非编码RNA分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鸡PPARγ3’端非翻译区(3’UTR)存在gga-miR-12
鸡的生长作为一个数量性状,受到多种复杂的遗传机制调控.MicroRNA作为一种广泛存在、对基因表达进行微调的分子,其对鸡生长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不容忽视,也已成为家鸡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小RNA测序发现,miR-223在快慢生长型肉鸡骨骼肌中表达差异显著,暗示miR-223可以作为影响肉鸡生长的候选基因进行下一步研究.MYH10基因和EIF5A2基因都是gga-miR-223的靶
肥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世界性难题,过度肥胖会引发多种代谢疾病,如Ⅱ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因此,对脂肪组织的研究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组对AA肉鸡腹脂率和血浆中VLDL浓度进行选择,建立了肉鸡腹脂双向选择品系,为研究肉鸡腹脂沉积及人类肥胖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室前期实验发现,长期的双向选择导致高、低脂系肉鸡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大小和数
目的:MC1R基因作为控制鸟类羽色的重要基因之一,其核苷酸序列多态性与多种鸟类羽色表型相关.方法: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鸽MC1R基因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分析3种不同羽色的鸽MC1R基因序列的差异,及其与羽色的关系.结果:获得了872bp的MC1R编码区序列,编码290个氨基酸残基.发现了2个无义突变位点,没有发现突变位点与羽色的相关性.结论:推断可能控制鸽羽色的位点位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