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还给中国”:“文以载道”三种研究范式分析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o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文以载道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周作人的"以新汰旧"范式、郭绍虞的"以新带旧"范式、钱钟书的"以旧释旧"范式,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去阐释古代之文的涵义,回到文以载道的原生语境中去认识它,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本真面目.朱自清提出的"将中国还给中国",就是一个回到语境的设想,沿此方向努力追寻,可以开辟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境界.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样态性范畴为例考察范畴借鉴的可能性,以理论性范畴为例考察范畴生成的可能性,以及将标志性范畴、样态性范畴和理论性范畴整合成系统的相关问题。范畴整合是将相关范畴结合起来以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都包含一定数量的范畴,其核心范畴成为该理论的重要标识和主节点,其它范畴充当该体系在观念网络上的一般节点。在数码艺术理论体系中,各种范畴本身依其外延的大小而处于一定的梯级,又依其内涵的特点而相互
晚清之季,浸润了传统中国族别意识影响的西方民族主义促发和完成了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在这一时期的撰述和社会活动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这为他们后来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铺平了道路.民族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成时的思想动力背景与现实境遇任务,民族性自然地成为后者解析文艺时与阶级性并行不悖的考察维度和价值诉求.然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俄苏马克思主义
钱钟书的文学研究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论话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文论话语对于异域资源与本土资源平等看待,将中、西、印三种类型的文化和文学连类并举,存同辨异,就好像搭建戏台的是中国典籍和古典诗歌,而戏台上唱戏的则是中外众多经典着作,体现出一种世界眼光.钱钟书文论话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着作方式,在内容上融
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当代中国人文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不能同时实现自身的研究范式的全方位转型,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就终将沦为泡影.然而,在学界对究竟何谓"学术"这一基本问题都缺乏某种自明性的共识的前提下,如何着手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呢?据此,文章采取一种本源性反思的方式,从学人与学术、学术与社会、学术与生命等角度,尽可能地趋近了"学术"的义蕴.介绍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多重
楚尔指出,认知诗学的特点在于运用认知科学对特定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产生某种审美效果进行科学的阐释,在形式主义批评和印象式批评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走向认知诗学理论》一书,以聚合型与发散型为文体的两端,以激情和睿智作为审美的两端,从七个层面对诗歌进行研究,对崇高、荒诞等美学概念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做了科学的解释.
文章讨论了文学中“理想”与“写实”的发展及其应用,可以说,中国近代学人是将“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视为两大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文学类型范畴,尽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常常显得模糊与不稳定,但是利用这个类型学的理论模型,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将中外古今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加以重新划分,从而构成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图景,并籍以表述自己的文学观念。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中国古代贡献给世界文艺学、美学的丰厚遗产.它所揭示的作家、艺术家和外物(自然与社会现实生活等)的关系,为现代文艺学、美学重新理解、界定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包含古人许多经过长期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创作和审美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仍然具有巨大价值.感物凝聚了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的心理认识,这些认识在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改造之后,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学、美
现象学从20世纪初产生到今天一直是一种影响巨大的国际性哲学思潮,至今仍在各个思想领域活跃,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它的魅力无穷.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方法论是现象学这一领域中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现象学魅力无穷的根源所在.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回到事情本身",在这一原则下,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也叫"悬搁"或"加括号",其次是"本质直观"和"先验还原",而现象学研究的对象则是纯粹意
文学艺术无疑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域,至于它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那就必须弄清楚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回望以往国内的生态学研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许多研究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注到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而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即精神因素,更忽略了生态危机向人的精神空间的侵蚀与蔓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界的学者,近
本文通过分析王国维对德国人叔本华的学说的反思,王国维发现叔本华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甚至对叔氏作为学者的人品也相当怀疑了。进而概述了王国维反思后的学术转向。他认为中国戏曲与西洋名剧相差极大,难望项背。这个认识至少从今天学界己经认识到的中国京剧等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看,未必没有再思乃至继续反思的余地。不过更重要的是,王国维当年正是因其认识到中国戏曲之差距,而对戏曲研究和创作开始“独有志乎是”。虽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