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互补与国际化中的日本企业技术创新

来源 :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对日本创新经验的检讨与借鉴,本文从企业全球化创新的视角探讨日本企业的创新特点与趋势。研究选取五个日本国际化大公司和两个美国参照公司的专利作为讨论重点,并配合对全部电学领域专利的分析,考察日本企业的创新特征。本文的分析得出:虽然日本企业在创新国际化上有明显的创新向心化倾向,但对资源寻求和能力互补战略的运用并不落后于美国的国际化大公司。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是不应只看到日本企业在创新国际化中落后的一面,更应注重从其变化的趋势中思考企业创新战略。
其他文献
自1990年以来,我国国家目标与基础研究的结合愈益紧密,基础研究为国家目标服务。“十五”期间提出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确定了BEPCII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提升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BEPCII的投入运行,无疑将大幅提升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国际竞争实力,同时,为我国高技术发展与产业化作出贡献。
本文通过描述CoPS创新项目区别于一般项目的主要特征,提出了CoPS创新项目的综合集成管理,从CoPS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业务管理要素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ISCM的CoPS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并说明了支持该模式所需的组织形式。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沿海城市纷纷出台惠及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比较分析证实,由于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及市场发展阶段不同,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有所不同,其政策实施的特点也不同,本文通过对若干沿海城市政策实施比较,对这些城市的政策实施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获得若干值得重视的结论。
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特性基础上,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组织的关联结构,将产业集群网络之间的链接关系归纳为四类模式: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和沙滩模式,重点分析了各种集群模式的主要结构特征及其易于产生的风险;然后揭示了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模块化内耦合与风险的关系;指出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集群网络结构属性出发,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风险的辨识参数和预警原理,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地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并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区域。本文以陕西航空产业集群为样本,运用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航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特征,进而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角度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措施,实现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对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专利数据库中的中国专利与他国专利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中国专利在国际范围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发展规律,进一步揭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能力,并提出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和创新实践中的建议。
从军民关系的视角考察,国家创新体系可以看作由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构成。本文首先分类研究了国防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研究问题;接着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防创新系统的两种模式,提出建设军民一体化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政策取向;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军民两大创新系统之间的资源分配关系;最后,总结归纳了我国国防创新系统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定义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深入比较自主创新三种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缺乏对它们特征差异的具体而深入的讨论。从基于知识的观点出发,在知识的三个维度上对三种自主创新模式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创新来源、创新成本和创新有效性的不同影响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假设,并用270家企业的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创新模式有关的知识隐性、系统性、复杂性都不同;原始性创新最倾向于从企业内部获
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转移已成为企业获取隐性知识,实现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方式。基于联结学习与语言调制两种不同的知识转移方式,可以将隐性知识进一步划分为真隐性知识与伪隐性知识,同时,通过对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分析,建立一个基于多Agent的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采用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模拟仿真,得出如下结论:1)知识转移必将导致创新网络知识差异不可逆转的降低;2)创新网络内创新主体的知识优势不
本文通过构建三方博弈模型,对中国3G市场中三大技术标准所代表的产业链的竞争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分别对存在和不存在中国政府对TD-SCDMA政策扶持的两种市场条件下,构建博弈模型,求得三方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并进一步对该两种市场条件下的纳什均衡解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证明,在中国ICT市场背景下,TD-SCDMA技术标准能否尽快实现大规模商用,并成为中国3G市场的主导标准,不仅取决于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