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白介素2、4、6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来源 :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RT-PCR方法,从经ConA诱导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分别首次扩增出约520bp,450bp,700bp的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菌落PCR鉴定、测序、序列分析,得到了大熊猫IL-2,IL-4,IL-6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序列。选用小鼠作为动物模型,构建了大熊猫IL-2和IL-4基因的表达质粒载体VR1020-gpIL-2和VR1020-gpIL-4,然后分别肌肉注射小鼠,并于首次免疫15天后再次加强免疫,每隔7天对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和免疫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注射大熊猫IL-2和IL-4重组表达质粒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并在第2次加强免疫后于免疫细胞水平达到最高。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免疫注射小鼠,有效地促进了小鼠细胞免疫水平的提高,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可作为一种分子免疫增强剂。
其他文献
本文将采自云南的1号标本和贵州的4号标本与菊头蝠大多数种组的物种进行形态比较时,发现其鼻叶形态与landeri种组的种类相似即有尖的角状联接叶和楔形鞍状叶,但体型明显较大;而同域分布的其它体型较大的菊头蝠都具圆钝的联接叶.因此,这些标本被确定为一新种:楔鞍菊头蝠.基于17 种菊头蝠47个标本的翼部(12个指标)和头骨(9个指标)的形态分析以及22种26个标本的cyt-b分子全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均
为筛选有效控制野生小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不育剂,2007年4月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地区进行大田实验,并随后进行了2年的调查,分析不育剂(EP-1)及其组分(炔雌醚和左炔诺孕酮)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投放药物当年,对照组和左炔诺孕酮组怀孕率显著高于EP-1组和炔雌醚组;施用药物后第2年,不同处理组间怀孕率无显著差异。研究期内,不同处理组高原鼠兔平均胎仔数无显著差异。投药当年,不同处
食物是影响动物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重要生态因子.生态位重叠指数反映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潜在的竞争程度.研究了可可西里和铁卜加地区藏羚羊与其他有蹄类草食动物之间营养生态位的重叠度,结果表明:在铁卜加地区,藏羚与其他有蹄类草食动物牦牛、藏系绵羊和马在物种水平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459、0.629和0.460,而该地区原著有蹄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949(藏
赤狐与沙狐春季洞穴选择在坡位、水源、隐蔽、食物四个因子有显著差异。沙狐洞穴多位于高草坡地,其次为草地沙陀;赤狐洞穴多位于柳灌丛,其次为干旱苇塘。赤狐洞穴多位于平地;沙狐洞穴多位于顶坡,其次为上坡。赤狐在草原西南部,多在陡峭的小山附近活动,食物成分较在平坦草原地区的变化大,蒙古兔、旱獭、鼠兔、跳兔、环颈雉等组成食物谱的大部分。
从辽东半岛到黑龙江省的漠河的大地理跨度内,啮齿动物种类组成基本相同,不同地区的优势种略有不同,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东北主要林区啮齿动物划分为9个群落: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大林姬鼠+黑线姬鼠群落、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棕背(鼠平)+红背(鼠平)群落、红背(鼠平)+棕背(鼠平)群落、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群落、东方田鼠+红背(鼠平)+棕背(鼠平)群落、黑线姬鼠+背纹仓鼠群落、莫氏田鼠
为了更好地了解赤腹松鼠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和有效控制该物种对林木的危害,2008年3-8月在四川省洪雅县对赤腹松鼠在非人工纯林生境的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赤腹松鼠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是乔木数量、乔木平均胸围和平均高度,即也表明赤腹松鼠对人类活动不敏感,其营巢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乔木因子。
本文对菊头蝠和蹄蝠进行报道.菊头蝠共鉴定出12种,包括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马铁菊头蝠R.ferrumequinum、短翼菊头蝠R.lepidus、大菊头蝠R.luctus、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泰国菊头蝠R.siamensis (Thai Horseshoe Bat)、马氏菊头蝠R.marshalli、贵州菊头蝠R.rex、皮氏菊头蝠R.pearsonii、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