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SO在等离子体和分子筛吸附联合作用下的转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实验、模型建立、机理研究和理论计算等工作.研究表明,二者共同作用下可有效的将SO转化,等离子体在转化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反应为OH+SO→HOSO.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基本吻合.
【机 构】
:
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出 处】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燃烧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SO<,2>在等离子体和分子筛吸附联合作用下的转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实验、模型建立、机理研究和理论计算等工作.研究表明,二者共同作用下可有效的将SO<,2>转化,等离子体在转化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反应为OH+SO<,2>→HOSO<,2>.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基本吻合.
其他文献
煤炭联产系统要求燃气轮机燃烧室能够燃烧由煤炭气化生成的合成气和化工过程的弛放气,因此需要对燃烧室加以改造.本文通过一维设计程序和CFD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常用的某型号燃气轮机燃烧室进行了改造.首先开发了一维燃烧室设计程序,并用来研究了原型燃烧室的流量分配规律,确定了燃烧室改造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合成气燃料喷嘴.随后用三维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这两种设计方案的燃烧室的流场、温度场以及化学
本文计算了加入不同比例的氢气对柴油机燃烧乳化油的影响,发现在柴油机燃烧乳化油过程中,如果掺入氢气,可以提高其做功能力,同时提高缸内温度,因而也提高了NO的排放,且随掺入氢气含量的增加,其影响也相应增加,无论外掺入氢气或者催化重整产生氢气,如果氢气含量相当,那么对乳化油在柴油机中的燃烧影响也基本相当,因此如果能够提高催化重整产生氢气的效率,使氢气含量大幅度提高,则会对乳化油的燃烧有促进作用.
本文在分析了内燃机中已雾化的乳化油珠(20~30μm)不可能再发生二次雾化--微爆的基础上,通过从从多组份液体燃料基本方程出发,定量地算得放热速率、燃烬速率以及它们随曲轴转角的变化,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提出了柴油机燃用掺水燃料节油的三个主要原因:(1)与纯柴油相比,由于掺水燃烧的着火延迟时间变长,着火的起始点向上止点靠近,因此消耗的压缩功较小.更重要的是,掺水燃烧的结果,不仅由于水的快速蒸发使纯柴
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燃烧室设计--BUMP燃烧室对直喷柴油机喷雾燃烧过程的影响.模拟表明,燃油喷雾撞壁后,bump环剥离壁面射流形成二次空间射流,减少了燃油在燃烧室壁面的沉积,湍流混合速率大大强化.在燃烧过程中,bump环促进缸内的均质化,减少BUMP燃烧室内混合气局部过浓或过稀以及局部高温缺氧区域,有效降低了碳烟和NOx排放.数值模拟解释了BUMP燃烧室在不增加燃油消耗的情况下获得
火灾产生的有害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国际文献中用于烟气毒性研究的原始试验数据,分析了有机玻璃在火灾条件下,其烟气组分CO和CO的释放特性,特别是烟气发生装置的结构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组分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装置结构及实验方案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燃烧过程的通风方式和供氧状况,分析有关数据必须紧扣这个根本才能找到释放规律,而不被不同装置结构所迷惑;烟气组分释放规律的改变归根结底是
本文针对高压沿面放电的烟气脱硫技术,在冷态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模拟工业烟气脱硫的动态系统,并进行了初步的热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主要工作物质O的热分解,在较高温度下沿面放电技术的脱硫效果不明显.
本文在分级进风旋流燃烧室的实验装置上,测量了在不同的一次风旋流数下,湍流旋流燃烧的时均温度、O、CO、CO和NO浓度的分布.利用实验测量结果分析了一次风旋流数对燃烧室内湍流燃烧及NO生成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进气中CO2浓度对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有的预混合燃料比下,当CO2浓度增加时,NOx排放随之大幅减少,烟度排放有小的变化.利用KIVA3V和湍流化学反应交互的燃烧模型对柴油机预混合燃烧进行了模拟研究,对缸内OH浓度的模拟计算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增加,着火前期OH生成浓度明显向后推移,这表明燃料的氧化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变慢,从而延长了着火滞燃期.进气中CO2浓度变大时,
采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比研究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LaKMnO,LaKCoO和CuKFeO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NO和碳烟(soot)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LaKMnO催化剂具有显著的同时催化去除NO-soot催化反应特性,其降低碳烟的燃烧活性最强,而选择还原NO为N的效率居中.借助等离子体技术辅助LaKMnO,进一步研究了NO-soot周时催化去除的有效性.结果证明,由于等离子体的作用,
危险废弃物在回转窑内的运动特性研究是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介析了影响危险废弃物在回转窑内运动特性的主要因素,并采用模拟危险废物颗粒,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回转窑倾角、转速、给料率对物料停留时间、填充率和体积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