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外部功能及其当代使命

来源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ish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育需要从过于专注于其内部功能的发展路径转变到内外功能并重的轨道上来。基于当前农村社会以及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更应强化农村教育外部功能的实现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以及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当前,农村教育的外部功能需要在农村地区的伦理文化、社会和经济建设等三大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静态财富”,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特点为切入点,对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地方
作者通过实地考查,结合自身见解,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徐州剪纸的造型特征和艺术形式进行了研究,力图以徐州剪纸的审美思想和民族性特征推进现代装饰画教学的创新,同时使徐州剪纸得到推广和传播。
中国的剪纸是象征生命的艺术,它所反映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最纯真的想法,徐州剪纸体现了徐州特有的纯朴、清新的乡土之风,道德礼制以及古拙简明的表现风格等不同的社会文化。本文通过对徐州剪纸艺术的介绍,在对徐州剪纸艺术的历史、现状进行审视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徐州剪纸目前发展低落的原因,并为继承和发扬徐州剪纸艺术提出了建设性、创新性宝贵意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按照创意的文化性、布局的合理性、原生态的保护性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会更有市场和生命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开发和运作,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对其价值进行评价,通过价值评价来更好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作用。本文在借鉴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和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个准则层、16个项目层,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运用专家意见法确定了评价因子的权重;结合徐州市有代表性的5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一种重要的资源,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借助“时尚”的大厨宣传川菜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影视剧等媒介在形象塑造上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作为活态的、流动和变化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这种有着广泛传播环境和条件的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借助文化的“种子”作用,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徐州历史文化遗产是多元的,有徐文化、彭祖文化、楚汉文化、宋、明清文化和现代文化。徐州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珍贵的彭祖物态文化,积淀和凝聚了深厚、丰富的彭祖非物质文化。彭祖文化具备徐州城市特色文化的要素:彭祖文化具有原创性、唯一性、史实性、传承性、科学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彭祖文化在徐州的影响之广、百姓受益之深,是徐州历史上的其他文化无法取代的。
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功能论、文化变迁论及主客位视角,从“人为保护是否可取”、“静态保护还是动态保护”以及“大众参与形式、政府角色定位”等关键问题切入,对传统武术保护中出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作一观照。研究结果表明:人为保护可以使传统武术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获得合法性、在社会层面获得理解与支持、在个人层面获得自愿的参与;动态保护是传统武术保护工作的核心;武术大众要在政府和学者们的协助与支持下设计、执行、监测以
丁丁腔是诞生在徐州北部大运河畔的一个古老小戏,在未有固定传承框架背景下,自生自灭式的发展并流传了三百多年,并几近绝迹。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丁丁腔才被世人所熟知。作为幼小的地方戏种,跟其他一些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致相同,笔者结合自己对丁丁腔戏曲的调查,对其传承和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柳子戏是弦索声腔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苏北境内,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其曲牌丰富、板式多样,清乾隆年间素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盛誉。柳琴戏作为徐州地方戏代表剧种,在音乐唱腔的形成上与柳子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柳琴戏音乐唱腔产生及发展起到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