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沿海雾的特征及预报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an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二十四年的沿海气象观测资料,对沧州市沿海即渤海西部海岸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沧州市沿海大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春夏季节发生较少。由于沧州市沿海深入内陆,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冷暖平流是发生沿海大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一定的环流形势下,大雾的发生需要适宜的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对于大雾的临近生消预报,卫星云图、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是很好的工具之一。自动气象观测资料中相对湿度的变化是预报大雾消散最好的指标;卫星云图上白天可通过可见光云图清晰识别与判断、夜间可通过三个红外通道合成图像来识别,识别与预测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与总结。
其他文献
天气预报业务考核之评分规则应尽可能客观地反映预报质量。现行预报评分办法较之过去已有相当改善,但其通用性、平滑性和直观性依然缺乏,评分结果与社会感受经常发生冲突。需要探讨并设计更适合于当代气象业务的、更能符合人类社会习惯思维的、可通用于部门内外的预报业务之新评分规则。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径向基本速度资料,对2007年登陆浙南闽北交界的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登陆前后大风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后大风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台风登陆之前FY-2C红外云图对大风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台风外围螺旋云带进入东海海域的时间则可以作为预报
利用NCEP/NCAR1°×1°格点分析资料,FY-2CTBB资料,以及中国740站降水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登陆后的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Bilis登陆过程中强降水中心位于风暴地表中心西北侧沿岸,主要影响福建和浙江两省;进入内陆后强降水中心向风暴地表中心以西转移,最后在风暴地表中心西南侧聚集,主要影响广东东北部、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2)西北太平洋副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CEP资料,对0808号台风“凤凰”登陆福建之前的移动路径以及影响浙江的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808“凤凰”登陆福建之前路径变化主要受副高影响,穿过台湾岛时,台湾地形对其移动有一定影响。500百帕副高形状及正涡度轴形状变化对移动方向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低空急流对台风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强暴雨区基本位于低空急流轴左侧200公里范围内。(3)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乡镇雨量站资料对云南省2007年7月18~20日发生在滇西及滇西南的一次连续强降水过程发生前后的的形势分析,结果认为:导致强降水相继发生的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高空槽南压,云南省位于槽后脊前冷空气交汇处,有利于降水形成。在云南、贵州之间有一切变,低空切变线是造成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湿气流的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降
针对2008年主汛期期间7月25—26日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出现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剖析了石河子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以及雷达产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高层有明显的低槽不断向该区分裂干冷空气,并与槽前西南气流和中低层的辐合系统相配合,使得对流有效位能不断积累,不稳定指数不断增大,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
伊犁河谷地区夏季系统性降水过后,常有局地对流系统发生,是冰雹多发时段。本次个例利用伊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下午发生在伊犁河谷地区的一次系统降水过后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夏季系统性降水过后河谷地区发生局地对流系统的回波特征。
利用1960~2007年全州八个气象站点4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恩施全州大雾的气候背景做了分析;利用2000~2007年的micaps资料,对大雾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州内近10年所出现的雾进行分类。然后,将日最小能见度作为因变量,充分利用恩施本站探空、地面及天气形势背景资料,挑选出对不同类型雾形成有天气学意义的因子群。最后用能见度值范围将预报变量进行分级处理后,利用多组逐步
利用1951~2007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变化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同月和滞后1月时,与副高相关性WPWP比Nino3显著,在滞后2~6个月时,Nino3要比WPWP显著;在海温异常年,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共同加强作用,在非异常年,海温对副高的作用较异常时小,尤其副高对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不
通过对1971-2006年36年春季(3、4、5月)不同月份对信阳市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等造成危害的低温、连阴雨发生时间、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建立起春季低温、连阴雨发生规律的预测、预报模型;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划分危害等级,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