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医面色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研究

来源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中医面色诊的规范化采集环境和客观识别方法,实现中医面色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比较各种人造光源,建立面色诊采集环境和临床面色判读量表;采集典型面色样本,结合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处理方法对面部颜色信息进行识别.结果:(1)研制了符合中医特点的以LED光源为照明光源的面色诊采集暗箱;(2)确定了符合中医理论的,临床专家认可的中医面部五色分类判读量表:(3)建立了面色诊颜色客观自动识别的方法,确定各类面色在色彩空间中的范围,初步研制中医面色识别分析系统.结论:该方法实现了中医面色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克服了传统中医望面色无客观量化标准争存在主观性的不足,增强了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提高了辨证诊断的科学性.
其他文献
笔者采用前瞻性双盲法研究,采用统一的中医诊断标准,统一的CT检查观测方法,对鼻腔、副鼻窦内的情况进行了观察与测量.文章对此做了介绍及讨论.
本文旨在建立5096甘油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裸鼠动物模型,采用经肾动脉灌注途径向肾脏内移植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的影响和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MRI突出程度与病程、云纹图关系.材料和方法: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腰椎间盘MRI突出程度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出,根据云纹图分为阴性组(A)、阳性组(B),对两组患者病程、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A、B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2、年龄、病程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无关,3、云纹图变化与病程相关,4、A、B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有显著差异.结论:云纹图在腰
目的:探讨脾肾双补汤结合西药治疗脾肾两虚型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4例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型的老年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在治疗前中后均给予糖尿病(DM)教育,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对照组予以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脾肾双补汤加减煎剂.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pro)、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素氮(BUN
脑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以认知损害及智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西医对脑血管性痴呆尚无根治疗法,中医对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具有巨大的优势,运用中医手段,结合西医,同时重视临床康复护理,是治疗脑血管性痂栗及其康复的有效途径.
定义Zx-d为“生命损害及其症状、体征、现代科技含医学检验或检查的结果数据(简称检值)异常为证的状态”;“症状、体征、检值及这三者的各种组合,构成病的证据(简称证),也是病,证的成分”.创建了Zx-d病名,其格式为“M-T”,如“糖尿病-消渴”(DM-XK)等.探索检测项目纳入辨证的范围,充实证的内容,发展辨证论治.立“诊病辨证论治”为Zx-d诊疗模式:①诊病是用中西医理论,对采集的病证据(含病史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对脾胃学说就开始重视,指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精气均源于脾胃,认识到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或“扶正培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治则之一,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固本就是调护人体抗病之本。扶正培本治则是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优势,尤其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中药复方在肿瘤防治中,更应
本文对抗心律失常中药在心肌细胞电学研究方面的问题和意向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研究现状:剂型研究、中药现代化和新药开发、心电药理学研究以及必要性问题.第二部分,心电学的研究意向:心电病理学涉及猝死和离子通道疾病:心电生理学涉及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和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心电分子生物学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药理学涉及心电药理学方面的离子通道药物和药物作用新靶点,中药药理学方面的血清
根据中医药的阴阳学说理论,提出致瘀疗法存在于中医的治则中,进而论述了血稀证的存在.其证候表现为:出血、血虚、血热,水肿,虚损.主要症状为:出血;水肿;肿块(恶性肿瘤); 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形体消瘦;壮热、口干、斑疹隐隐、神识不清、谵语;舌质淡或舌质红降;脉沉、细、浮,散大.细数或弦数.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正气不足,情志所伤.并对致瘀药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举例介绍了一些致瘀方药,探讨了其作用
证候要素及其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重要环节,方证对应理论实践在此体系构建中起重要作用.以“证候要素”作为方证对应中“证”的基本内涵,保持有效经典方配伍,并深入细化方剂主治,重视证候动态演变,提高方证对应契合度是方证对应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辨证体系的基础.在-临床科研设计中需借鉴循证医学思维,重视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对辨证体系构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