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

来源 :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sou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深度结合,更是为了让历史教学适应当代教育变革与创新的世界潮流,作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的感化、启迪、浸润入手,赢得学生的动情、领悟、辨识,此为根本。教师讲述为主和师生讨论互动,这两种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对错,也难分高下,后者并非是对前者的否定,也不好说是前者的进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自身的素养结构。在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开放性社会实践、研学课程等等,加之无不涉及的校外培训,这一切构成了北京孩子宏大广阔的教育背景,而老师的继续教育如何与之相匹配,老师的学问、见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是历史教学能否肩负大责重任的关键。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程度再高,也不能改变人是靠人来培养的教育本源和规律。
其他文献
分析了第三空间概念及军校图书馆构建第三空间的必要性.军校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应从环境、资源、服务等方面入手,合理调整图书馆的空间和环境布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建立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图书馆的服务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当前的Web4.0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也应该加紧创新.本文主要在此背景下,讨论数字图书馆科技情报服务创新的
博物馆学发展至今,除了关注原有的搜藏、展示、研究等功能,更进一步探问如何从族群或社群自身出发呈现文化的观点与诠释,以及对当代社会、环境做出回应.博物馆藉由与不断变迁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民族文物,应揭示出一条普遍的道路,它是由人类学认知和阐释民族志藏品的方法作为实践原型和理论模式,来建立一个普遍适用于所有博物馆藏品意义阐释与价值认知的
作者首先勾勒欧美语境下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随后再列举博物馆人类学如何在保持民族志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关注物质文化与艺术.民族学始终关心物是如何与人发生联系的。人们应
作为一种反映“物”与“辞”转译关系的观念产物,博物馆展陈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博物馆及其藏品是一种对存在的实证,拥有“历史物质性”;器物的组合、展演方式则是基于博
西北一向被视为我国腹地之屏障与文化的策源地.自19世纪后半叶我国边疆不断受到外国势力侵袭边患不断,西北边疆之界定也随之变动.国民政府将西北边疆巩固、开发与建设作为边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传5世,历93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设郡县,南越地区正式归入汉王朝统治.南越国时期,南越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楚文化交流融合,是岭
一直以来,妇女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是“不可见”的。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性别研究专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人类遗产,关注博物馆的性别文化表征。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
本文以博物馆人类学展览为切入点,主要以大英博物馆作为案例主轴,主题放置在人类学展示发展的演变以及探讨人类学在途释过去或是异文化的方式及思维转化上,同时也观察这些改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