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s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源自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管理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学校组织建设中,并指导学校组织的变革的实践,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学习型组织理论出发,梳理了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相关概念以及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并从民主平等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与愿景、制度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共同学习的氛围等方面提出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策略,使之真正形成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文从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矛盾切入,就素质教育中学生管理观念、学生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在主体间性哲学、治理理论、过程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学生管理的契约化模式和柔性管理理念,彰显学生管理程序价值,构建学生管理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以实现管理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越来越明显,彰显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本文根据麦可思和北京大学的调查数据,介绍了大学生就业不对口情况,并探讨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了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基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出从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自主学习、思维和探索的意识、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探索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精神,对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了深入思考,认为理工科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受到多方因素制约、问题无法解决而不能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应着眼于现有条件,发掘已有师资和科研等优势,素质教育与学校优势相结合才能获得动力。
本文通过体育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陈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全国近期国民体质状况,论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重视体育教育,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文化经典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与加强文化经典教育有利于防止高职教育过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对增强文化经典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要真正使文化经典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课堂,还需要院校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完善其他支撑条件。
在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完成现代大学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的使命做出贡献。
从基于竞争的学校发展范式到基于合作学校发展范式,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间的关系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认为我国的教育治理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构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的协商机制。提出应该在教育治理过程中通过合作,把所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案都集中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纠正由于过度竞争造成的偏差,促进学校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促进学校发展。
对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讨论必须以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前提,而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是多样的。从历史上看,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经过了一系列变迁,并在不同国家根据当时当地的法律制度产生了变异,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多样而有着内在共通性的特性。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由社会角色、制度环境和组织技术、利益安排和学院政治等原因决定,不应只着眼于一种大学法人的既有制度,而应尝试多元化的大学法人定性与法人治理方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公立高校都进行了法人化改革。改革都有相似的背景与经历,但是形成了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公立高校法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大陆公立高校的法人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人性假设的判断,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理念、起点与方法,因此也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自营性”与“自种性”,并且在良好社会秩序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会无意识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从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判断、教育和大学诞生的诱因、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危机、当代大学人市场化的行为逻辑等四个方面考察,大学人一样具有经济人品性。认清和明确大学人的经济人品性具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