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大碰撞--依托科技期刊展开的跨界科学沙龙活动探索

来源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三大人群记者编辑、公众及科学家的特点,分析了依托科技期刊但不囿于期刊范畴的跨界科学沙龙具有的简洁、开放、充满艺术的美感及科学跨界的魅力。科学普及与科学创新是一种需要全社会深情关注、协同努力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非盈利组织、企业、个人等各界的群策群力。
其他文献
反思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拟态环境的构建技巧角度为减少类似的灾害损失做出一些努力."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拟态环境.人们应当讲究传播技巧,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构建起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拟态环境,引导人们接收和使用科技信息,从而达到传播目的——指导人们防灾避险和提高生活品质.本文将以气象科技信息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好适应发展需求,科技传播模式需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并且形成更好的传播模式,以便于科技信息的普及率和应用率的提高.本文首先从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移动智能终端方兴未艾以及网络社交媒体后来居上三方面阐述了传播环境的变化,然后讲述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播变革,以此为基础探讨科技传播途径的创新以及对科技传播发展的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条件下传统纸媒仍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并从纸媒的便利性、文字阅读的力量、信息挖掘深度和在全面掌握情况后产生的客观性等方面表明纸媒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朋友。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仅是纸质媒体,利技的不断进步对于任何一种媒体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要想永远不被“下课”,就只有不断的吸收和进步。在这种多种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各种信息传播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
近几年,微博已成为当代人进行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一大重要渠道.各种新闻都能够通过微博这种方式被传播,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微博使人们能更方便快捷地知晓科技新闻,也使人们可以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另一方面,科技新闻由于内在的开放性和特殊性,其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与其他的新闻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微博之于科技信息,不仅仅是一个消息发布平台那么简单,它让科技新闻在这个平台上有了新的生命与研究课题,也丰
科技微博品牌有利于提高科技媒体、科研单位和科普单位的认可度和知名度;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有利于传播主体延伸产品的销售.因为微博传播具有即时性、社区化的特点,从而要求科技微博在品牌塑造时注重实效性、互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要将线上线下的活动相结合,培养受众的忠诚度.
本文阐述了科技报在坚守科普宣传阵地,服务科协发展大局方面进行的成功探索,分析了新形势下科技媒体面临的新挑战,并进一步探讨了关于科技报发展思路的几点思考:挖掘自身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内容形式,确保发展后劲;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民生科普,提高服务水平。
1915年《科学》在上海创刊开始向国人系统传播的科学,是在西方已成熟、结果的科学.国人景仰它,是看到了它的成果辉煌,希冀用来挽救民族危亡;也会爱屋及乌地关注它的理论成果;至于蕴涵其中的文化本质,往往顾不上仔细观察和思考.科学成果中蕴涵的科学文化,其深层的核心就是科学思维方式.科学能物化出造福人类的丰硕成果,正在于它是能产生"系统之真知识"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传播普及科学,是一种跨文化的移
中国的科研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学术期刊封面是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阵地,一张科学原理展示图要成为封面故事,需经过一定的遴选机制,同时,封面故事图片的设计是有一定规律可遵循的.期待着在某种科技传播机制的促进下,中国大批优秀的设计师能和科研团队实现有效对话,通过专业的沟通桥梁实现科学原理与数字艺术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中国
青少年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工作,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首次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技传播能力为核心,"开拓视野、探究科学、传播科技、锻炼自我",的"四位一体"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是科技小记者团开展工作和活动的宗旨.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科学精神的养成,实践为主的学习方案,动手动脑的问题设计,场馆、人
在"银河"亿次计算机到"天河"超级计算机的成功研制过程中,同时孕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银河-天河"科学精神."银河-天河"科学精神的人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人际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大科学工程组织管理机制和信息传播的人际网络机制."银河-天河"科学精神人际传播效应体现出科学家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和精神传承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