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厚苔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特发性膜性肾病薄苔和厚苔患者各自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日本岛田丰舌苔厚度评分法,将收集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薄苔组12例,厚苔组11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及血脂情况.结果:两组膜性肾病患者血脂水平均偏高,厚苔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低于薄苔组(P<0.05).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舌苔的厚薄可能与肝酶及血脂水平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病位兼杂特征及其兼杂证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将25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阴虚积分≥70的纳入阴虚组,积分<70的纳入非阴虚组,从单胺类(DA、NE、5-HT)和肽类(β-EP)的神经递质水平探讨其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病位兼夹证素的相关性.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组兼杂肝、肾在病位证素中常相兼出现,与其它病位证素相兼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
对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介绍中医证候数据挖掘的特点、数据挖掘的概念和常用方法,提示中医证候数据挖掘这一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尚有进一步发展和探讨的空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AGT(angiotensinogen,AGT)基因七个位点、AT1R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基因两个位点交互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EH患者40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火旺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100例,采用多重高温连接
脉诊作为中医学最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其脉象名称的准确英译对于中医对外传播极为重要。由于脉象名称中文含义的理解差异、英文选词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脉象名称的译法仍未得到统一。本文通过总结和对比四个中医英译标准化方案中关于中医脉象名称的英译,分析脉象名称的中文含义的简洁度对其英译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探究中医脉象名称的英译现状,总结中医脉象名称英译的整体情况,并对其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建议。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脉经》等相关古代文献的梳理,归纳了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为脉象的规范化研究及指导临床实际提供一定依据。归纳结果表明:1)代脉脉势较弱,脉率缓数不定,为有规律歇止且歇止时间较长的脉象;2)代脉主病当为脏器衰微,但是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及女子怀胎三月等情况见到代脉几率较低,医者当于临床加以体会鉴别。
目的:运用电子鼻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常见病性间的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特征.方法:选择618例慢性胃炎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进行病性证素诊断与寒热病性分组;运用基于阵列式气体传感器技术的医用电子鼻(EN011103-A)采集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选择气味图谱响应曲线的振幅和斜率作为图谱特征参数,探讨慢性胃炎常见病性证素间的气味图谱特征.结果:①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性证素为:热、气滞、湿、阴虚、痰、气虚和阳虚.
“覆溢脉”是真脏脉之一,许多古代文献中的记载都可以查阅到其记载于临床应用。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能充分理解“”的深刻含义,或错将“覆脉”作“履脉”。笔者通过整理中医古籍相关“覆溢脉”的文献,分别就其脉形描述及临床病理诊断学意义作简要探讨。
舌下脉络的论述由来已久,然而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舌下络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舌下脉络的形态,舌下脉络与各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舌下脉络的信息识别和提取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诊断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发展,可进一步发挥中医诊察疾病的优势。
随着证素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纷纷展开探索,而以证素来研究医案的工作也在日益兴起。文章选取近十年30篇从证素角度对医案进行研究的文章做一系统综述,为学者和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会议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peirmenopausal period syndrome,PPS)妇女证素特征,探讨其证素聚类规律.方法:收集PPS患者459例,采集相关临床资料,以证素辨证的方法分析PPS的证素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位涉及五脏六腑,以肝为最多,达72.55%(p<0.01),其次为肾55.34%、脾30.28%和胞宫31.37%(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