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厚板头尾厚度补偿技术的应用

来源 :2009年全国中厚板生产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中厚板轧制过程中头尾部厚度超差的原因。结合文丰中厚板厂实际生产的特点,采用了一种新型头部厚度补偿方法,使钢板头尾部厚度超差问题基本解决,并提高了产品的成材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一种工频电场警示仪EFALR1.0。该警示仪采用电压感应式传感器测量目标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并对测最值进行分析,采用不同颜色与声音的指示灯发出提示信息,提示目标场所处的范围,电力职工可以根据测点电场强度判断在该区域的工作时间。先后在两座500kV变电站对该工频电场警示仪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其工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工频电场警示仪能够准确测量工频电场强度,并根据设定参数
本文通过对Si、Mn、P含量不同冷轧连续退火IF钢进行分析,研究同溶强化元素对IF钢性能的影响,发现P元素的强化作用最明显,并且抗拉强度与ζ=Si+4Mn+26P成正线性关系。但是,随着固溶强化元素的加入,提高了金属拉伸时微孔形成率,降低了试样的延伸率。另外,固溶物的添加也会造成n值和r值的降低。
连铸坯质量直接关系到成品钢卷的各项性能,投产初期,由4CC生产的超低碳钢成品性能屈服强度偏高,调查发现连铸坯增c是影响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钢厂连铸坯增c控制水平在3~7个ppm,随着钢种所要求C成分的降低(低于25ppm),板坯增C对钢卷机械性能的影响逐渐增加。本文介绍了针对结晶器保护渣对板坯增C的影响进行的试验,通过保护渣的改善改进了成品性能。
HC轧机采用中间辊轴向窜动技术,使轧机的横向刚度显著增加,提高了板形控制能力。但由于中问辊轴向窜动后,在工作辊与中间辊、中间辊与支撑辊间形成接触压力峰值,导致轧辊局部磨损及带材表面质量问题。本文建立了HC轧机板形和断面形状计算模型,研究了支撑辊及工作辊辊型曲线对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1220HC轧机支撑辊及工作辊辊型曲线。理论计算及工业生产试验表明,在保证轧机板形控制能力前提
汽车用钢属于高附加值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好。钢铁生产企业都将汽车用钢列为最重要的开发、生产的主导产品。CSP线的生产模式已成为汽车用板材生产的组成部分,其连铸连轧可以有效的地利用形变热处理的技术,达到提高强度和改善延性与韧性的综合效果。包钢利用CSP工艺生产基料作为原料进行汽车板开发,产品满足用户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要求,性能达到国内同牌号传统汽车板水平。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板形,采用在工作辊和中间辊无弯辊、中间辊不移动的条件下,使用常规六辊和六辊交叉冷轧机分别对不同宽度的带钢进行轧制,得到了两种不同结构的轧机在不实施任何板形控制手段的自然轧制状态时带钢凸度变化结果,为两种冷轧机进一步选择交叉角和弯辊力控制板形提供了计算分析依据。
某冷连轧轧机入口双纠偏辊轴承座由于受张力波动导致断裂,本文对其断裂主要影响因素(即断裂处圆角和底板厚度)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增大圆角或者增加底板厚度都可以使原设计轴承座断裂处的集中应力减小,为此轴承座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对镀锌产品沉没辊印缺陷的表面形态、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分析,并提出几点预防措施。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09年1月和2月,冷基镀锌线明显的辊印缺陷基本消除,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攻关,以期进一步减少此缺陷。对同类的镀锌工艺具备参考价值。
烧点缺陷对镀锡产品有着致命的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不溶性阳极系统电镀锡板烧点缺陷的发生机理、烧点缺陷分类、产生原因以及烧点缺陷的识别和烧点缺陷的预防技术。从实际效果来看,措施效果显著,烧点缺陷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针对X60管线用钢板的强度、屈强比、低温冲击塑性性能的严格要求,利用优化坯料成分、提高钢的纯净度措施来保证,针对要求较高的强度,在轧制工艺上利用微合金对组织的细化,产生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机理,进行了不同的控制轧制方式,找到了适合济钢中板厂控制轧制工艺制度,保证了优良的钢板性能,为今后生产高等级专用板提供了良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