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LUCC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态势分析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96-2005年土地详查历年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近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应用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参数,结合云南实际,测算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云南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近9年变化状况,还估算和分析了省域内各市(州)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近9年来,云南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已由1996年4677.39亿元增至2005年的4738.31亿元,2005年单位土地平均ESV值达123.65万元/km2,说明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但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上升幅度较小,其年均增长速率只有0.14%,远远低于近9年来云南省GDP的年均增长速率(14.75%),表明云南省土地生态建设速度远远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土地利用结构亦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省域内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地域差异性较大,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云南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六大江河的源头或上游,其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亚部分国家近6亿人的生态安全.在土地利用上需要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行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努力提高全省的土地生态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就我殡仪馆采用微型计算机对遗体火化、骨灰寄存和各项收费管理的软件设计方法、硬件组网情况、系统要求等做了简述,值得殡葬行业软件开发人员借鉴.
本文基于测量不确定度、机器能力指数等相关概念,推导出测量不确定度与机器能力指数的关系,并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和机器能力指数相结合,来验证具体实例的设备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本文对河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点、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把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培育少数民族示范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辐射点、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等进行了阐述。
以欠发达民族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分析福建省近年来推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初步探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地域经济,是推进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等进行了阐述。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工具,论文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广西地区2004年生态足迹,从供需平衡情况、供需结构、区域间横向对比等方面定量地分析了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况.计算的结果表明广西2004年的生态足迹赤字达到0.892944hm2/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内土地的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内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做出调整,以提高广西土
从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出发,着眼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进行探讨.
针对国内外水电移民安置这一热点、难点问题及经验教训,以云南省水电移民安置用地规划的研究实践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一套较为完整、科学、实用、易推广的省级水电移民安置用地规划原理与方法体系,构建水电开发中失地农民异地安置的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可为我国相关省份研究制定类似规划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通过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性水电移民安置用地规划"这一专项规划,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鉴吸收土地质量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体系,以从其根源入手寻求提高土地质量的对策,对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到质量和生态管护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土地质量的概念与研究现状,提出土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1)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实际应用日趋紧密;(2)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理与
本文计算出中国1961-200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赤字,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变迁;对1990-200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占用强度(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中国2000年三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进行了生态足迹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从1970年代初开始,生态系统就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赤字增长迅速,人均赤字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