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盘菌弱毒菌株SZ-150毒力衰退机理初步探讨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8c4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中,弱毒相关真菌病毒在抑制寄主群体的致病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病原真菌自然衰退的重要机制之一,同时为研究真菌致病机理提供了生物资源.本课题组前期对核盘菌弱毒菌株SZ-15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所含的真菌病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SZ-150所含有弱毒病毒SsHV1及其卫星RNA与菌株的弱毒特性相关,而且明确了卫星RNA是菌株毒力衰退的重要因子(Xie et al., 2011).但是,菌株SZ-150毒力衰退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分泌草酸及形成侵染结构是核盘菌重要的致病机理之一.本研究以含有SsHv1及卫星RNA的菌株SZ-150(无致病力)、仅含有SsHV1的菌株R6(中等致病力)及不含有SsHV1及卫星RNA的R59(强致病力)为材料,分析不同菌株间的草酸分泌及侵染结构形成情况,此外观察了菌丝形态及细胞结构等,获得以下结果:(1)产酸量定性分析(核盘菌分泌的酸性物质中多数为草酸,检测在含有溴酚蓝的培养基上进行)表明,菌株R59、R6可以产生大量酸性物质,菌株SZ-150虽然可以产生酸性物质,但是产酸能力显著减弱.(2)侵染结构观察发现菌株R59、R6均可在寄主叶片上形成大量侵染结构,而菌株SZ-150菌丝仅在寄主表面蔓延,不能形成或形成少量结构简单的侵染结构.(3)菌丝顶端显微观察菌丝形态,菌株R59、R6尖端分枝正常,而菌株SZ-150菌丝顶端分枝多且稠密、菌丝出现明显的色素沉积.(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相对于菌株R59和R6,菌株SZ-150细胞器受到严重破坏,线粒体等细胞器渍解,细胞壁明显增厚,细胞壁周围有类似于黑色素的不规则颗粒状物分布,且部分菌丝出现菌丝内嵌套菌丝生长的现象.菌株SZ-150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异常现象可以初步解释其致病力丧失的原因:由于病-SsHV1及其卫星RNA存在,影响了菌株SZ-150的菌丝生长、侵染结构形成、草酸的产生、并导致细胞器溃解,从而最终影响了菌株的毒力.SZ-150致病性衰退相关的分子机理正在深入研究中.
其他文献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et Daniels)引起的叶部病害,该病在全球玉米产区普遍发生,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了解病害的抗性生理机制和获得抗病基因,对选育抗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4个抗/感灰斑病的玉米自交系(掖478和K12表现为感病,78599-1和OH43Ht1表
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在我国属第一大粮食作物.河南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玉米在河南省是小麦收获后种植的最主要粮食作物.根据作者前期调查结果,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Matsush.) Nirenberg ex Gerlach & Nirenberg是引起河南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对玉米的危害不仅表现在降低玉米产量上,更重要
山莱萸是中国名贵药用植物,在我国集中分布于河南南阳、陕西汉中、浙江杭州等地.近年,作者对南阳市西峡县山莱萸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引起的叶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病斑圆形至近圆形,黑褐色至棕褐色,直径多为1~4 mm,部分相邻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褐斑,褐斑外围组织多退绿黄化.病害严重发生时,病株70%以上叶片卷曲或枯死,落果率可达60%以上.对病叶样
异三聚体G蛋白信号途径是真核细胞感受外源信号,并将外源信号整合为胞内信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之一,而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GS (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是该信号途径的负调控因子。前期研究发现,稻瘟病菌的8个MoRgs蛋白在该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MoRgs蛋白通过调控哪些基因的表达,通过与哪些蛋白相互结合,从而调控该病菌生
会议
大斑刚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Suggs,俗称玉米大斑病菌),属子囊菌门毛座腔菌属,由其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真菌病害,多发生于全球冷凉地域的玉米产区,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表明,cAMP信号转导途径是真菌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外信号跨膜转导途径,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发生及发育、次生代谢以及致病性等生物进程均起着非常重要
芝麻(Sesamum indicum L.)为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近年芝麻枯萎病在河南省南阳市部分芝麻田块严重发生.为查明该病的病原,作者于2012年夏季在南阳市卧龙区采集芝麻枯萎病样品,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将分离物移植于PDA平板,待产孢后进行单孢纯化.取单孢菌株ZY-2为供试菌,依据柯赫法则确认其对芝麻幼苗有致病性.该菌在PDA平板上菌落圆形,白色或粉红至紫红色.分生孢子梗瓶状(
本文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安徽省的发生分布与传播途径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其在安徽省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对应的防控策略。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植被是桂西北石漠化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和自然生态系统,其丰富多样及稀有的原生植被为植物内生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了发掘大石围天坑群与植物互惠共生的内生真菌资源,本研究选择植被保护完好的天坑为采样对象,包括大石围、黄掠洞、穿洞、罗家、流星、邓家坨、神木和白洞共8个天坑,对天坑外围和天坑内不同生境及植被类型的根际土样进行采样,共采集31个土壤样品.分别以对内生真菌敏感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Wheat head scab)为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世界各地流行发生,近年为害日趋严重.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可在转录后调节靶基因表达,在正常发育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关植物病原真菌中miRNA研究也日益增多,而且最近研究表明miRNA在植物
魔芋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魔芋地下球茎中含有葡甘露聚糖,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魔芋已成为我国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随着魔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魔芋软腐病的发生也逐年加剧,发生时产量损失达30%~50%,严重的达80%以上,甚至毁种绝收,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