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省际比较评价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e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26个评价指标从发展环境、产业规模、行业实力、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而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最终得出湖北省与广东省、江苏省、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省际比较评价结果.研究发现,广东省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湖北省和湖南省与以上两个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湖北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方面尤其薄弱.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样本调查数据与统计数据,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分行业评价了创新网络联结度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创新网络对不同行业影响程度的差异.评价结果表明,创新网络联结度与产业发展水平指标的一致性很好,说明创新网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作用显著;同时,创新网络在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产业的创新网络效率较其它产业更高,对加快产业发展的作
大别山区是我国中部重要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湖北和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中部崛起战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都将大别山区作为重点发展和扶持地区,湖北更将“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作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黄梅县的特殊区位以及当前黄梅小池的开放开发的新形势,本文以黄梅县为例,在分析大别上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黄梅县产业发展的特
本文基于现有的文献,结合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8年的历史数据,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碳生产率与碳排放的演变规律.据此规律,本文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划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跨过了碳排放的相对减排阶段,而我国正处于且未来几十年里仍将处于碳排放的相对减排阶段.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水平,是我国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的重要突破口.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利用福建省1990-2010年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选取4种人均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实际GDP建立了福建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运用Grossman影响环境因素的分解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福建污染物排放增长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有重工业化的趋势,这导致了
广州的广告业发展水平较高,通过对广州广告服务机构的问卷抽样调查及深入访谈,主要从客户特征和与客户的联系两个角度阐述其服务客户分布、服务范围、公司获得业务的主要途径、为外地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公司在拓展外地客户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等方面的外向服务功能特征.得出结论,分析其原因并展望广州广告业外向服务功能走向.
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本文在比较分析湖北省与长江中游的湖南省和长三角的江苏省工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1-2010年湖北工业碳排放运用LMDI法进行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业价值创造、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五因素分解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仍是湖北工业减排的重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而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区域城市化的认知与机理分析,给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概念模型,同时采用AHP-信息熵-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各城市进行基于统计数据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湖北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比2003年升高,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宜昌市、襄阳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其他城市相对较低,区内城市化水平差别较大;并从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本文通过时间集中指数分析了湖北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动态变化;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对近6年来湖北省入境游客流空间格局差异分析计量分析,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的湖北省入境游客规模分布分析,揭示了湖北省入境旅游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
由于湖泊旅游及其开发的特异性,传统“规划”难以兼顾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反规划”理念提出了适用于湖泊旅游规划的基本路径,即:首先确定生态安全格局,其次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第三是合理布置景观安全格局,第四是设置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本文以梁子湖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以绿色屏障实施主动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优先保障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用地,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