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和温度对丁硫克百威水解速率的影响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鉴定丁硫克百威的水解产物,研究温度和pH对其水解的影响,并推测可能的降解途径和机理.方法 丁硫克百威1 mg/mL、克百威99.8%.在不同pH值(5,7和9)和温度(25℃,37℃,50℃)下,经过不同的反应时间,利用Waters TQ MS液质联用仪鉴定水解产物.利用Waters Acquity H-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对丁硫克百威和主要产物克百威进行浓度分析,并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Ct=C0e-kt计算水解速率常数K及半衰期T1/2(h).结果 对丁硫克百威水解产物进行一级质谱扫描,得到各主要产物的准分子离子峰(丁硫克百威和克百威为[M+H]+峰,克百威酚为[M+Na]+峰).由动力学方程拟合计算得25℃时pH为5,7和9的水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1414,0.0030和0.0007,半衰期L/2分别为4.90,231.47和1003.04 h;37℃时,三个pH条件下的K值分别为0.5822,0.0106和0.0051,T1/2分别为1.19,65.42和136.78 h;50℃时三个pH条件下的K值分别为1.3703,0.0228和0.0055,T1/2分别为0.51,30.40和125.38 h.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的水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符合vant Hoff规则,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4倍.但阿累尼乌斯活化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表现为37~ 50℃间水解反应速度的增加比25 ~ 35℃间有所减缓.同时在本文研究的pH值范围内,丁硫克百威的水解反应速率随pH的降低而增加;其一级水解产物克百威的水解速率则与溶液pH值成正相关.这种差异是由丁硫克百威和克百威不同的分子结构引起的.丁硫克百威的水解遵循SN2(双分子反应)机理,限制性步骤是氢氧负离子(OH-)对氨基甲酸酯上的脂羰基的进攻,水解速度取决于OH-浓度、苯并呋喃的特性以及生成酚的程度.靠近脂羰基的N-S键上的电荷受到苯并呋喃和脂羰基的影响,电荷密度减少,十分不稳定,因而N-S键最先受到攻击而断裂,表现为在酸性条件下的不稳定性,在中性和偏碱性条件下则水解缓慢.克百威的水解遵循E1 Cb(共轭碱单分子消除反应)机制,限速条件为酚的pKa,即水解速度主要取决于OH-浓度,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在pH9的条件下,克百威迅速水解成克百威酚.结论 丁硫克百威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成克百威,在中性和偏碱性条件下水解缓慢,温度升高有利于促进水解.碱性条件下主要水解产物克百威易进一步水解为克百威酚.
其他文献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青年团体的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国外各类思潮席卷而来,其中
可拉(Cola nitida)属梧桐科,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饮料作物。由实生苗培育的可拉树,需要7—9年才开始开花结果,15—20年才达盛产期。尼日利亚可可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无性繁殖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让人们对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美术学科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路径,通过有效的美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立德树人的
  目的 研究沙尘天气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每日门诊人数的联系.方法 采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GAM),在控制了时间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气象因素、
会议
1988年第4期《大众电影》封面刊登了巩俐的照片。那时她还是中戏表演系的学生,镜头前的微笑仍带着些许青涩,如今,巩俐已经是响当当的国际巨星。相同的情况十年后又发生了一次
在当前很多农村美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空缺,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偏远,交通不便,教师资源比较匮乏,基础教育较差,而农村教育又以基础知识的和智力发展为主.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的
WF-340自动倾卸车附有液压升降装置,为林区主要筑路、养路机械之一。我们在使用中发现,其车架断裂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车架一经断裂,不仅经济上造成损失,修复比较困难,而且
  目的 本研究将明确低剂量六溴环十二烷(HBCD)暴露的生物效应,以PI3K/Akt通路与Nrf2-ARE通路为主线研究低剂量HBCD对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I3K/Akt
会议
远望,像一把把扬撒在海滩上的小米粒,随着海浪在一进一退地滚动着,近看,这些成群结队的小矶鹞在“赶海”。当海水向岸边推进时,为躲避海浪,它们拼命的逃跑,当海水退却时,它们
  三甲基氯化锡(TMT)是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合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剧毒物质,遇热易挥发,具有脂水两溶性,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事故的发生.目前全球已发生TM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