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的目标实现和语言焦虑——美中两国教学实例

来源 :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语学习者在美中两国不同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为实例,探讨了汉语学习者的成就目标、语言焦虑和学习表现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基本上,持有成绩目标的学习者在接收汉语信息时有较高的输入焦虑,但是输入焦虑和学习表现并无显著的关系.当学习者在理解汉语过程中有较高的处理焦虑时,他们的学习表现才会相对的降低.此外,学习者运用汉语表达思想时的产出焦虑和学习表现的相关不像处理焦虑那么高.同时,作者也发现汉语学习者的成就目标、语言焦虑和学习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不全然是线性的.在不同的学习表现组里,存在着学习者的成就目标、语言焦虑和学习表现间的正负相关并不一致,解释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得因人、因时而异.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组织规律和基本原则.离开语法,语言的形式、内容、表达功能等无从谈起;离开对语法的掌握,学习者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进步也势必落空.汉语课(综合)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往往以课文为主,带动相应的字词、语音、语法、篇章、语感、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教学.所以,尽管对语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学习者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从教学内容上看,语法教学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准确、有
本文从语篇角度观察汉语的回答句,认为对问句的回答形式在语篇层面是对问句的衔接.汉语回答句的衔接语模式可以首先分为以信息为主和以关联为主两种,然后根据衔接语形式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下位模式.本文立足于口语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了不同衔接语模式之间的特点,并基于中介语对话录音语料,探讨了初级阶段汉语回答句的教学策略.
通过我们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实践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法的经验,我们认为“目的语教学”与“非目的语教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要素的教学不能拘于同一模式.“群体取向和个体取向”这种深层的理论概念可以在海外大学汉语教学中的初级班就予以导入.①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并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②,从而使他们有效地掌握汉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