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缺血性肠炎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上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三大主征,且多数患者伴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史。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任顺平教授认为本病以气虚为本,中气亏虚;血瘀为标,瘀血阻络;治疗应益气化瘀,标本兼治;内外同治,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本文从伏毒的致病特点、成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潜伏部位和治疗等方面总结了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罗云坚教授认为,伏毒是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加内外多种致病因子的侵袭而形成,伏毒潜藏人体,待时遇感而发,它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复发,缠绵难愈的宿根.UC患者伏毒的病理基础以湿、瘀、风、热为主导,四者之间尚可相互转化,多种病理因素可兼夹出现,伏毒多潜伏在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伺机而动
会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属炎症性肠病(IBD)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容易复发等特点.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以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效果不显且容易复发.李静
会议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是以腹痛、腹泻以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现加以论述以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合理化治疗。方法:运用中医中药联合灌肠疗法。结果:谢晶日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极佳,且相对西药治疗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结论: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谨遵"四法",时时教导我等晚辈五法缺一不可,今笔者特将此四法加以
会议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赵国岑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业医50余载,医术精湛,尤其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方面见解独到。本文从该病病机、治疗特点、病案介绍等方面介绍赵国岑名老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其认为脾虚湿盛,肾虚肝郁为基本病机;健脾化湿是主法;温肾抑肝为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
会议
溃疡性结肠炎是是一种发生在结直肠的弥漫性粘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患者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一定癌变倾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周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日久病及肝肾,脾虚为发病之本,夹湿、夹热、夹瘀为标。临证宜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舌诊和脉诊;治疗上根据病情缓急,或以祛邪为先,或以扶正为为主,或攻补兼施,注重保护
会议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一般而言,泄泻急起者易治,慢性久延者难疗。王邦才教授从反激逆从立法,运用温清并用、补泻兼施、气血同调为主要治法,同时酌情配伍风药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在此,总结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以供临床借鉴和参考。反激逆从法是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疑难病八法之一,是针对某些复杂病证,在用一般寒、热、补、泻无效情况下,通过采用相反、相逆药性相配伍,达到相激相成的治疗作用,对某些病证,
会议
田耀洲教授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主要为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耗血伤津,肠道失润,肝气乘脾,脾运受损,导致肠道传导无力而成便秘。临床主要以"腹痛"和"便秘"为特征,治疗以运脾柔肝为主,临床随证加减,并辅以饮食情志运动疗法,辨证施治。
会议
本文介绍了周正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邪壅滞为标,而湿邪壅滞又分为湿热阻滞或寒湿闭遏。肝气郁结为初期病机要素,肾阳虚衰为后期病机要素。临床治法提出祛除湿邪法、健脾益气法、疏肝理气法、温肾固本法、佐以外治法。用药特点:擅用除湿药、妙加风类药、巧加逐瘀药、慎用收涩药。
会议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主要为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耗血伤津,肠道失润,肝气乘脾,脾运受损,导致肠道传导无力而成便秘。临床主要以"腹痛"和"便秘"为特征,治疗以运脾柔肝为主,临床随证加减,并辅以饮食情志运动疗法,辨证施治。
会议
便秘成因复杂,临床多见且顽固,朱莹教授在治疗本病时,运用益气健脾、滋阴增液通便之法,配合生活饮食调理,综合施治,通过调理脾胃、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以达到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肠腑通畅.朱师以益气健脾滋阴增液法治疗本病,"补""润""通"三法并用."补"者,补气益血也.予黄芪、白术等补益肺脾之气,合当归补气生血;当归既可补血又兼以润肠."润"者,润燥通便也.予麦门冬、生地黄等滋阴增液润燥,增水行舟.火麻仁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