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态参数变化率的斜拉桥地震损伤辨识

来源 :第六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梁结构模态分析是进行设计验证、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构损伤识别以及运营状态评估等研究的重要依据,对模态参数进行识别是桥梁损伤辨识的前提。文章建立了大跨度斜拉桥1/20缩尺的振动台试验模型,并对斜拉桥模型施加了白噪声及地震动激励,基于加速度测试数据和确定-随机子空间系统识别方法对其模态参数进行了识别。模态参数识别结果表明,随着动力测试的进行,斜拉桥模型固有频率降低、阻尼比增大,反映了结构刚度的减小。根据斜拉桥模型模态振型的变化速率对结构中发生的地震损伤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的损伤与观察到的模型损伤进行对比验证,二者吻合较好。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方法在实际监测中暴露出的耐久性差、测量精度低、采样频率低、安装使用不便、易受电磁干扰等诸多问题,结合机器视觉技术与传统的土木工程监测方法,构建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大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状态评估体系。利用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对非接触式桥梁结构受力行为参数监测系统和计算方法开展研究,结合多种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发展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远距离非接触式多点结构位移监测方法,通过对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LC振荡作用下,利用磁弹效应原理,只需对钢绞线端部测量的钢绞线应力检测方法。介绍了测量基本原理,设计出LC振荡方法,搭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用预应力钢绞线进行了应力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力与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只用在钢绞线的非受力位置加载测量,该方法有望用于在役结构预应力检测。
基于动力测量数据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近些年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将Bayesian概率方法与有限元模型缩聚技术相结合的结构概率损伤识别方法。引入系统模态参数的概念,采用含噪声的非完备模态参数(即部分阶自振频率以及与少数测量自由度对应的模态振型),可同时识别结构损伤参数、系统自振频率以及系统模态振型的最可能值以及相应的不确定性程度。此外,通过有限元模型缩聚技术衡量系统模态参数与缩聚
为了提高中小型桥梁的检测评估效率并降低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冲击振动的桥梁检测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无参考点分块冲击的桥梁反分析与基于逐级冲击加载的桥梁正分析两大阶段,其中反分析用于快速排查出公路网中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小型桥梁,主要过程包括无参考点分块冲击测试,子块频响函数估计,子块模态参数识别,子块模态振型缩放调整,子块模态振型方向判别,整体结构柔度矩阵计算;正分析用于评估通过反分析排查的
层间模型是框架等建筑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时,一种常用的简化模型。但是,由于层剪模型模拟复杂框架结构动力响应时存在模型误差,造成使用层间模型进行框架结构损伤识别,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识别结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框架结构的新型简化模型,该模型利用结构层间等效原理进行建模,相对于层剪结构,可以更为准确的反映结构动力响应,因而可以大幅提高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结果。本文首先提出了层间剪力等效原则,并以该原
研发便携、高效、廉价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是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结构振动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APP程序组成。安装了客户端APP的智能手机作为传感器,利用其自身集成的加速度传感器对结构振动响应进行测量;安装了客户端APP的智能手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中枢,负责各个客户端传感器的组网、时间同步以及远程控制功能。为了实现各个客户端传
2016年第1号超强台风“尼伯特”7月8日登陆台湾,9日二次登陆福建,造成了台海两岸的巨大经济损失。厦漳大桥距离台风“尼伯特”登陆点仅80km,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在台风过境时进行科学决策确保桥梁上的交通安全、如何快速评价台风灾后的桥梁结构安全状况,是桥梁管理者面临的难题。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以其全天候、实时性特点,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首先概要回顾超强台风“尼伯特”的形成发展过程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保障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只能由专业人员设计、集成和安装,并配备有昂贵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如果开发一些能够面向大众,操作便捷的监测技术,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结构位移监测新技术。此项技术具备如下优点:经济,便捷,高效,易操作等,是对传统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一个有益补充。依据摄影测量技术,设计出
传统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已取得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在土木工程结构,尤其是桥梁结构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目前只在一些特定大型结构上使用,且需要昂贵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面向大众的监测方式,为了更加方便快速的实现结构健康监测,利用更加常规的监测工具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智能手机发展迅速,高度集成处理器、传感模块、网络通讯及数据存储等功能,并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工具。基于此,
结构健康监测是保证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安全的有效手段。无线传感网络与有线传感网络相比,具有组网灵活、无线传输、分布式计算、价格低廉和体积小巧等优点而成为结构健康监测的生力军。目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结构健康监测已成为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传感器优化布置是进行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的第一步。与有线传感网络的优化布置相比,无线传感网络优化布置除了要求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外,还要求无线传感网络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