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附26例临床分析

来源 :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unm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以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饮食控制和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以胰岛素静脉微量泵入或皮下注射,患者确诊后即使用抗生素治疗,并发真菌感染者,给以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有外科手术指征者行外科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并行脓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共有11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13例患者获得临床好转,2例患者临床治疗无效,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92.3%。结论:(1)糖尿病是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易感因素,其可通过多种机制致细菌性肝脓肿;(2)糖尿病所致的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症状多以畏寒、发热为主,腹痛与体征往往不明显;(3)糖尿病所致的细菌性肝脓肿经有效控制血糖、穿刺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脾主肌肉四肢的病理机制,寻求脾虚证的客观依据,利用近红外光谱系统(NIRS)对脾虚证患者肌氧饱和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本次实验的受试者平均皮脂厚度为6.5cm,最大厚度为10cm,所以不用受试者之间无法用各自的△CtHb进行比较。而通过组织光学方法测得的rSO2受外层组织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选择其作为评价不同受试者间肌氧变化的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至今未明,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大致可分为免疫法、化学法、复合法、基因模型以及中医模型五大种类.本文对以上五种动物模型的造模机理、建模方法及优劣逐一介绍,为在临床前研究中,选择一种稳定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并且与临床症状相似度高的动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对清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清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有效率均在80%以上,单用清法的疗效,与联合清法的疗效没有差异,特别以苦参、青黛、黄芩、白头翁为主的清热解毒法。探讨了清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活性,分别对清热解毒、清肠化湿、清热健脾燥湿、以及温中清肠补肾法等常用清法的中药处方进行了论述。
本文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介绍,分别探讨了中药分期以及中药内外何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最后结合动物实验,探讨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中药局部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并可保护肠道溃疡面,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溃疡愈合,同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及胃肠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的利用度得
本文结合30例疑似小肠疾病或不能耐受胃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或体检者病例,探讨了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操作方法,并指出胶囊内镜虽然具有安全、易接受、检出率高等优势,但是必须要严密重视并发症的出现,胶囊内镜的并发症主要有胶囊滞留、肠梗阻、肠穿孔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胶囊内镜滞留体内,文献报告约为1%~3.55%,其中包括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因素.
本文结合一例缺血性肠炎老年患者的临床病例,对缺血性肠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对于高危人群,如出现持续或阵发性腹痛患者,均需考虑本病,如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清,应尽早行血管造影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也有助于了解肠系膜及肠血供状态。大部分缺血性肠病,肠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经静脉溶栓及活血化痕治疗后多数可治愈或好转。争取尽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治疗。
本文探讨了徐景藩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徐老认为其病名介于"泄泻"、"痢疾"之间,诊为"下利"较为实际,"下利"病名始见于《金贵要略》,若病程在三个月以上,又可称为"久利".并结合临床病例,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1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了探讨。结果:入院第33天,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大便3次/日,未见脓血,无腹痛,无身热,小便正常,考虑患者症状好转,病情稳定,予以出院。结论:在这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中药辩证施治可调整脏腑功能,标本兼治,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减少激素依赖,达到维持缓解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UC值得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是否存在由低氧引发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现象并促进结肠癌的侵袭与转移.方法:选取人结肠癌SW480细胞,取不同时间点(0、6、12、24、48h)通过1%的O2低氧培养,建立结肠癌细胞物理缺氧模型;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结肠癌手术切除病例,调取手术病理蜡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癌组织HIF-2α、E-cadherin、N-钙黏蛋白表达,并与临床分型分期及侵袭转移程度比较.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己然成为临床多发病,尤其是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互为因果,后期并发症风险较高,且有年轻化、低龄化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目前对NAFLD的认识比较局限,尚未有疗效确切的临床药物予以治疗。而传统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强调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重视“己病防变”,通过四诊合参而遣方用药,以期治病求本。中医药在治疗NAFLD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