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森林植被模型与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m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3年以来,森林植被模型在美国就被作为森林生长模拟模型来使用,森林植被模型被广泛用来评价林分的生长状况和预测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林分未来的动态变化,森林植被模型能够模拟各种不同的森林类型和林分结构,包括同龄林、异龄林、纯林和混交林,以及单层混交林和复层混交林等。同时,森林植被模型能够模拟大多数主要森林树种、森林类型和林分条件在不同森林培育措施,包括疏伐、施肥等措施下的变化状况。森林植被模拟体系还能够评价和预测病虫害和火灾等干扰因子对林分状况的影响。目前这个模型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分析工具体系。 这套体系是基于几十年天然资源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今天,森林植被模型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主要集中在模拟火灾对林分的影响,描绘蓄积空间变异性和生长过程。另外,森林植被模型已经与美国国家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家蓄积计算公式库相连接。森林植被模型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逼真的可视化预测模拟体系,并且它也长期寻求合作研究和提供技术转让。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一新的森林植被模拟体系。基本的森林植被模型结构已经在美国很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校正过,从而形成了很多不同地理类型的单独的森林植被模型。
其他文献
本文选择地质构造背景基本一致的四川盆西边缘山地邛崃为例,根据“源—动—汇”模型理论和“控制论”原理,直接着眼于对环境破坏和人类危害最大的五种有毒有害元素(A5、Cd、Hg、Pb、Al),从元素景观地学的角度分析地球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可能迁移态势,探究出五种有毒有害元素分布存在的三种格局(左抛物线模型、右抛物线模型和倒抛物线模型)、两种污染源(大气沉降型和地质风化型)、一个抗污染生态屏障治理带
本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形状越不规则,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越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本文研究了细叶香薷(Moslem chinensis Maxim)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对Cu、Zn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及污染土壤对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盆栽土壤中重金属浓度的增高,细叶香薷和构树没有受到明显的毒害,其体内吸收重金属的浓度相应的增大。在每个污染水平中,Cu在细叶香薷体内的含量是地上部<地下部,Zn含量却是地上部>地下部;构树各个部位中重
测定了云南永仁县万马乡2株云南松(29龄和128龄)不同冠层高度的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树木、不同叶龄SLA和LDMC的差异,初步探讨了SLA和LDMC在云南松冠层中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对于SLA,29龄云南松当年叶和1年叶比128龄云南松分别高27.66%和16.71%,对于LDMC,128龄比29龄分别高14.67%和5.10%;
本研究通过对阿尼玛卿山地自东向西5个坡面20个祁连圆柏采样点的树轮宽度年表分析,发现采样点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中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解释量ESP的数值都较高,说明年表中含有较强的环境信息;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35(大多都达到95%的置信程度),表明具有较好的区域一致性。聚类分析的结果使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而东西区域的第一主分量显示出西部树木年轮的指数序列明显长于东部即树木生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树皮是白桦采伐与加工剩余物,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为充分发掘白桦树皮的经济价值,本文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白桦树皮精油的产品得率及品质的影响。本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石油醚索氏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萃取得到白桦树皮精油,精油得率分别为0.52%、0.78%和0.17%。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精油的得率虽略低于石油醚萃取法。但所得精油的品质优于石油醚索氏提萃
杨树黑斑病是由杨盘二孢菌引起的,是杨属树种主要的病害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杨树抗黑斑病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从病原菌接种72h后的杨树叶片构建的2个cDNA文库中挑选2952个克隆制定cDNA芯片,分别取接种4、24、48、72h和7d的叶片RNA为材料,以接种前的叶片KNA为共同对照,采用反转第一链标记方法标记样本并进行芯片杂交,研究不同接种时间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在接种的最初阶段(4h)
杨树黑斑病是由杨盘二孢菌引起的。是杨属树种主要的病害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杨树抗黑斑病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从病原菌接种72h后的杨树叶片构建的2个cDNA文库中挑选2952个克隆制定cDNA芯片,分别取接种4、24、48、72h和7d的叶片RNA为材料,以接种前的叶片RNA为共同对照,采用反转第一链标记方法标记样本并进行芯片杂交,研究不同接种时间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在接种的最初阶段(4h)
以甜杨的无菌苗为材料,4 ℃低温处理24h,提取总RNA,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从杨树中分离到一个新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其cDNA长1697bp,可编码510个氨基酸,cDNA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与其它植物G6PDH存在着较高的同源性,说明所获得的cDNA是甜杨G6PDH基因(PsG6PDH,AY445917)。同时,运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甜杨G6PDH基因组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西邛崃境内的马尾松、柳杉和杉木三种针叶树种及其立地环境的调查,野外岩石、土壤、植物样品的采集,并在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岩土环境和牛物累积等方面的信息,筛选提取岩—土—植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迁聚特征,其结果表明:首先,邛崃的砂岩母质是富含As、Hg、Al元素,而缺乏Cd元素的地质体;其次,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在各层位间的分配呈现出一定规律性,主要有“V”字型、“L”型和N”字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