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抗血管生成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所有患者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并由病理医师根据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作出病理诊断.共112例患者进行531次超声造影检查,检查部位为肝转移灶或原发灶,所完成的前瞻性研究临床试验包括伊马替尼(imatinib,Glivec,Novartis,Switzerland)、索坦(Sunitinib,Pfizer,USA)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安维汀(Avastin,Roche,Switzerland)治疗肠癌;M2ES,CA4P(Ⅰ期临床试验,国产)治疗鼻咽癌和肺腺癌;KH903治疗肠癌;顺铂(PPD)+5-氟尿嘧啶(5-Fu)+索拉菲尼(Sorafenib,Bayer,Germany)(Ⅱ期临床试验,Germany)和恩度(Endostatin)+紫杉醇(Paclitaxel)+卡铂(Carboplat)(Ⅱ期临床试验,国产)治疗鼻咽癌和肺腺癌.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及给药后第3、7、14、30、60天及6个月分别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使用的超声仪包括Toshiba Aplio 790,Aplio 500,GE E9,使用Sono Tumor (Bracco,Italy)和CHI-Q(Toshiba,Japan)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功能灌注参数.同一试验的所有病例均采用同一超声诊断仪和同一定量分析软件完成.每个病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6个月完成CT或MRI检查.另外,有5例口服伊马替尼治疗GIST的患者同时完成了2D、3D、4D超声造影检查,并对2D和4D超声造影进行定量分析.疗效评估标准采用RECIST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将疗效分为疗效佳(包括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CR and PR)、疗效一般(病情稳定,SD)和无效(病情进展,PD)三组.结果 在Ⅰ期临床试验(ME2S,KH903)的疗效评价中,病情稳定组发现血流灌注量在治疗后第3天明显减低,第7天恢复至治疗前水平,而在第8天(第2次化疗周期的第1天)血流灌注量再次明显减低.而对于其他靶向药物,在治疗后的第7~14天血流灌注即出现明显减低,而CT或MRI则在治疗1~2个月后发现病灶缩小(部分缓解,PR).4D超声造影比2D超声造影提供了更丰富的原始数据信息.结论 超声造影灌注成像在抗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及时地监测用药后肿瘤的血流灌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