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资本与乡村地域的结合,在推进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提升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入居环境格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从目前我国资本与乡村结合状况分析入手,归纳出两种类型:"介入农业领域并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介入乡村生活与休闲旅游领域并更新乡村内涵与形态";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经验的借鉴,提出"政府的引导规范和乡村自投资强度与自组织力的提升,是使资本更好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关注
【机 构】
: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出 处】
:
2015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与乡村地域的结合,在推进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提升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入居环境格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从目前我国资本与乡村结合状况分析入手,归纳出两种类型:"介入农业领域并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介入乡村生活与休闲旅游领域并更新乡村内涵与形态";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经验的借鉴,提出"政府的引导规范和乡村自投资强度与自组织力的提升,是使资本更好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关注到"土地制度和乡村治理传统的国情差异,是影响我国资本与乡村地域结合的两大重要因素",需在政策制定和乡村规划编制中予以充分重视.由此,提出未来"以提升乡村内生活力与可持续能力为目标"、"制定差别化的投资鼓励与规划政策"、"为乡村地域土地利用提供规划支撑"、"革新镇村体系"四大乡村规划革新总体方向.并针对不同投资类型,提出了"根植产业、惠及农民"和"融入郊野、更新人居"的方向性指引.
其他文献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等加剧了乡村活力与特色的流失.小城镇作为其乡村腹地的中心,集市与其相生相伴、是商品贸易、社会交流和地域文化的载体,构成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活力核心.本文以有助于乡村地区文化传承与活力复兴为出发点,以奉化萧王庙街道为例,浅略考析了江南地区集市对小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影响.通过对萧王庙街道至今仍存留的两种传统集市类型——定期集市和庙会的现状考察和历史探究,浅略
当前快速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空间争夺愈演愈烈,乡村建设用地被侵占,农民自身建房高潮迭起,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到传统村落的自上而下的系列政策体系,但基本思想仍是将传统村落作为文物进行保护,忽略了本身的生命性、系统性,导致传统村落保护制度本身的针对性不足,传统村落的自破坏和他破坏层出不穷.本文从制度层面反思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问题,从问题入手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建议,如提供法律
为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2010年6月新疆提出"富民安居"、"富民兴牧"作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民生工程,4年来在占据中国1/6面积的西部疆土——新疆166万km2的土地上展开了一批批新乡村规划建设的热潮.本文阐述了两大民生工程的产生背景和任务要求;以伊犁州富民安居工程实践为例,综合分析了以综合功能提升主导的田园乡村型、科技企业主导的产业内生型、旅游发展主导的愿景驱动型三种乡村
在当前城乡架构中城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下,不少村庄由于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逐步呈现出衰落的表征.增长主义逻辑体系下的村庄增量规划建设,并不适用于衰落型村庄.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际规划工程经验研究认为:①村民、政府部门、规划编制单位放大了衰落型村庄的增量发展;②减量规划是近几年来针对国内城市快速外延扩张用地导致无地可用,而提出的一种土地增长模式,其实质是针对城市蔓延问题的一种发展策略,这种策
美丽乡村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受区域城镇化及大都市区拓展的强烈影响.以杭州为案例,其外围乡村地域已经形成了动力机制各异的空间发展模式,选取三个典型美丽乡村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对三个乡村的发展基础、演变过程及其动力主体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村民组织、市场组织和政府组织是推动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的重要力量,在不同区位条件下其动力主体关系也呈现出相异特征,核心圈层
用地分类作为管控土地利用并协调各类开发使用行为的基本技术手段,是人们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地区逐渐成为规划主体存在.然而,现阶段缺失科学规范的村庄用地分类以及以乡村区域为核心研究对象的用地分类研究.本文将村庄用地作为研究主体,成都市典型村庄和村庄规划作为调研对象,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趋势作为研究基础,探讨现阶段及未来我国村庄用地分类的制定模式,为今后制
改革开放以来,胶东半岛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近十年,胶东半岛城市群逐渐形成并完善,胶东地区乡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下,乡村空间布局不断发生变化.由于胶东半岛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其乡村空间的演变也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地林果型、平原农业型、渔港型和城郊型四种类型村庄的空间特征.然后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治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历了30年城市建设高潮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建设对城市郊区村庄冲击很大,设施齐全的商住楼盘与相邻村庄形成强烈反差,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刻不容缓.文章总结广州市村庄规划历程,分析村庄特点与规划设计工作内容,以及广州城市化进程中城郊村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结合从化街口赤草村村庄规划案例,研究城郊村村庄规划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村庄规划建设实
作为特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近年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是一种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休闲方式,它的诞生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渠道.传统的乡村住宅只需满足农户自己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即可,旅游业发展之后对农村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模式发生了改变要充分考虑旅游经营的需要,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面需求.农村住宅作为农家乐旅游的物质载体,自身也代表了乡村旅游资源,能很好地体现乡村特色和
目前我国小城镇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大多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划,以及大企业、大资本为主的旅游设施开发对本地社区参与产生排斥,普遍存在旅游发展与本地居民生计脱离的问题.本地社区往往处于旅游产业链末端,无法参与旅游城镇开发的价值财富分配.本文在南京汤山选取了"拆迁安置社区"和"乡村旅游社区"两种案例,从本地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利益分配和参与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视角,对比这两种村庄的旅游开发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