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褪绿叶斑病毒互作寄主因子的鉴定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inc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是苹果上危害最大的一类潜隐性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单独侵染或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及果实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能与ACLSV CP、MP互作的苏俄苹果寄主因子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选取可能具有重要功能的寄主因子,利用酵母双杂交、Pull-down技术进行进一步互作验证。
其他文献
生态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针对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中作了深入探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鱼类的个体生长,其生态位和营养级往往会发生很大地变化,从而产生复杂和动态的营养关系,而这种营养关系的动态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少有探讨。本研究利用质量谱模型研究了鱼类群落中随着个体大小变化的营养摄食关系。研究以群落的生物量和个体大小组成作为衡量系统状态的指标,评估了生态稳定性中的两个主要方面:(1)系统
海胆早期发育由多种递质系统共同调控,有机磷农药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递质系统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检测了久效磷农药对马粪海胆胚胎/幼虫体内胆碱能系统发育关键时期乙酰胆碱酯酶、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与分布的影响,以及对多巴胺(DA)能系统发育的不同时期DA含量及其Ⅰ型受体(DRD1)表达量、DA代谢过程关键因子(TH、DAT、MAO表达量/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
为研究黑鲷耳石锶标记技术,本研究利用SrC12·6H2O对黑鲷幼鱼进行18、24、30、36ppmSr2+标记,标记7天后检测耳石上锶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人工方法提高水体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黑鲷耳石某区段St/Ca比值明显升高,形成与野生个体在该区段的St/Ca比值显著差异(P<0.01);18~36ppm的低浓度锶标记是可靠有效的.(2)锶标记对黑鲷生长阶段无特殊要求;18~36ppm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apid gene function a-nalysis dur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会议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由介体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其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毒病害。
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引起的水稻瘤矮病在我国广东、海南省稻区流行.RGDV主要由介体电光叶蝉以持久增殖型方式进行传播,并可垂直传播.但关于RGDV在介体电光叶蝉中是否能经卵传播还存在争议,有关RGDV在介体电光叶蝉卵巢内的侵染过程还未有相关报道.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的大豆病害之一,不仅造成大豆产量降低,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SMV基因组是单链正义RNA,通过构建感染性克隆有助于对其进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与研究.
会议
很多动植物病毒以昆虫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由此引发的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和粮食生产安全。由于昆虫介体本身体积小,寿命短,各种器官组织非常精细复杂,而且很多病毒基因组结构复杂,目前尚不易得到侵染性克隆,不能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手段进行研究。
水稻矮缩病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引起,主要由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的,并能经卵传播到介体后代。前期研究已明确RDV是从介体叶蝉卵巢卵柄上皮鞘侵入卵母细胞,其在经卵传播过程中可直接附着在经卵垂直传播的初生共生菌外周,表明共生菌在RDV经卵传播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主要由介体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传播。在叶蝉体内,病毒利用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ns10形成的小管通道,采取“小管运输病毒”的策略进行安全扩散,以抵御叶蝉的各种免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