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变化的检验分析

来源 :第一届中国·嵩山骨科高峰论坛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年骨科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变化.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共124例作为受试对象,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1d,3d,5d,7d,14d和1个月和3个月的CRP、ESR和SAA水平.并回溯性分析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阻塞的患者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在上述指标上的区别. 结果:CRP术后急剧上升,并于第三天到达峰值后迅速消退,术后1个月即恢复至术前水平;ESR术后持续上升直至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术后3个月可恢复至正常水平;SAA术后急剧上升,与3d内到达峰值并缓慢下降,术后3个月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其CRP、ESR和SAA水平在同一时间显著高于术后正常恢复的患者,且术后3个月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动态监测患者CRP,ESR和SAA水平可能有助于提早发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堵塞并发症.
其他文献
弦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历代医家对弦脉的表述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等,本文将通过历代医家的脉学著作及系统辨证脉学对弦脉进行分析研究.
在传统中医学中,望闻问切被定义为诊断疾病的四大根本方法,通过对四诊收集到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切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医传统脉学中,病理脉象大致归结为28种.而系统辨证脉学则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将整体的脉象分解成多个不同的脉象要素,再从脉象要素着手,重新组合得出的脉象可以更直观的分析疾病的致病因素和致病机制,对今后的临床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眩晕症作为内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其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的特点,临床治疗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近年因各方面的压力,因心理异常状态所致的眩晕症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心理状态是人在某时间段人的内心思维与情绪活动,现在很多临床医师对其缺乏充足的认识,加上患者不会主动诉说,临床很难准确诊断与治疗.本文从"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角度出发,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背景,分析患者心理状态,从脉辨证、以证施治具有重
传统中医学关于气陷证的论治大多从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来论治,但在对中风后遗症病人的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从气陷日久导致湿、热、瘀下注的实证来论治收获奇效.气机下陷不仅仅着眼于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更应改善久病气血夹湿浊或湿热瘀稽留的内环境.
人体气的周流运行始载于《黄帝内经》,气机的左升右降理论为许多医家所阐述,笔者师从齐向华教授,从临床回归《黄帝内经》联系其中的情志相乘理论,从新的角度去阐释左升右降理论.
脉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传统脉学的发展就时间而言,第一阶段所用时间已无法考证,第二阶段大约经历了四五百年,第三阶段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期间,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明确总结分为二十四脉,后至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增至二十七脉,《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二十八脉,为临床及教学中最为常用.随着现代脉学的发展,现代医家在给传统的二十八脉赋予现代临床意义的基础上,增加脉象,引入"脉晕点"、"心理脉
紧跟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随之不断增加,查阅近几年的文献,并结合临床,不难发现,现在临床中因思虑过多所致的不寐与日俱增.本文介绍了不寐的概念;思虑过度的概念;系统辨证脉学的概念,系统辨证脉学中相关的脉象要素及其所代表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相关脉案,从而向读者呈现出系统辨证脉学在因思虑过多所致的不寐病证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现代脉学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参考手段,它将中医学和认知心理学、现在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突破了经典脉学侧重于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脉象,极大促进和丰富了脉学的发展,本研究主要分析现代脉学发展成果及特点.
斑秃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其致病因素也很多.本文通过浅析斑秃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结合对脉象的识别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通路系统,也是气机实现交换的重要通道.齐向华教授在临床上通过"系统辨证脉学"配合经络疏通疗法调节全身经络与脏腑气机,从而达到以通为治,从外调内,综合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