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氧化菌YYS001对砷污染稻田土壤中砷溶出及微生物群落影响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越来越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亟待解决。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应用最广的热固性树脂基体,环氧树脂固化后形成不溶不熔的交联网络结构,因此其回收再利用非常困难。本文利用聚合物自修复的原理,以双酚A 型二缩水甘油醚(DGEBA)、多元脂肪酸为主体树脂、固化剂,以路易斯酸为催化剂,构建可交换的动态酯键,形成一种特殊的热固性交联网状结构,研究发现:随着催化剂含量
聚酰亚胺(PI)纤维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突出的介电性能与抗辐射等性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目前PI 纤维的制备多采用两步法,先制备聚酰胺酸(PAA)纤维,再进行热亚胺化。但热亚胺化过程存在亚胺化程度不均、结构缺陷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最终纤维力学性能;而化学亚胺化可明显减少纤维内部结构缺陷和提高亚胺化程度均匀性。基于此,本论文采用热亚胺化与化学亚胺化相结合的方法。并改
聚酰亚胺(PI)纤维高强高模,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尺寸稳定性,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国防。但是通过两步法所制备的聚酰亚胺纤维的综合性能还很弱。以提高采用二步法制备的PI 纤维的综合性能,本论文以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对苯二胺(p-PDA)为单体,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氧化石墨烯(GO)为无机纳米填料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聚酰亚胺
采用聚酰亚胺(PI)短切纤维,利用湿法造纸工艺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由于PI 短切纤维表面光滑,纤维间结合力低,首先将PI 短切纤维在氢氧化钾(KOH)溶液中进行刻蚀,再经过水洗、质子化,最后将混合浆料在抄纸机中抄造成原纸,由分子间氢键提供原纸的强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纸的强度,将原纸在聚酰胺酸(PAA)树脂中浸渍后热压,其中PAA 溶液由4,4’-联苯醚二酐(ODP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
构筑隔离结构即将导电填料选择性分布在基体粒子表面形成导电通路可以显著的提高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s)的有效填料浓度,获得高电导率、低逾渗值的复合材料.但在提高电性能的同时,填料的选择性分布会削弱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固相挤出的方式制备了一种具有隔离结构的UHMWPE/CNT 复合材料,同时兼顾优异的电性能及力学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隔离结构经过固态挤出后仍然得到保留,并且网络结构发生了
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中空微球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的材料,在催化剂负载,分离纯化,涂料、皮革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芳香族聚酰亚胺(PI)由于含有大量芳杂环结构,综合性能优异,尤其是在强度,耐高温以及耐溶剂等方面性能突出,在上述领域极具应用前景。但由于PI 在合成工艺,化学结构及物理性质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尚未见到具有多孔结构PI 中空微球的报道。本文采用PAAS 水溶液为水相(W),Lp 为内(
锑广泛应用于防火涂料与合金的生产,每年的锑产量高达135亿吨[1];同时锑由于其毒性与潜在致癌性被列为首要污染物。近年来在水体与土壤中均存在锑污染的问题,其中锑主要以五价形态存在,来源主要为印染、电镀废水等,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威胁。
环氧树脂优异的性能使得其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其固化剂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氧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范围。本文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含有苯并咪唑的芳香族二胺—2-(4-氨基苯基)-5-氨基苯并咪唑(PABZ)作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探索了其在固化过程中发生的两种不同的固化反应机理。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力学测试(DMA)研究该固化体系的固化行为以及随后的交联网络结构。研究结果发现,PABZ 固
近年来随着锑矿的广泛开采,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锑属VA族元素,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有毒金属元素。锑在自然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归趋受环境介质界面的调控。本研究围绕锑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等温线实验考察三价锑和五价锑在三种赤铁矿表面的吸附过程;利用电荷分布多位点络合模型(CD-MUSIC),探讨锑在不同表面吸附的反应络合常数;利用HRTEM、XPS和XRD表征吸附过程中赤铁矿表面结构、化学结合态和
砷在水环境中可作为电子供体或受体参与各种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发生形态改变,产生活性变化。然而,对水环境中砷与胶体的相关反应机理与过程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综述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1900-2018年间的可用数据进行了总结,为地表水胶体相砷形态转化过程与机理的具体特征提供了见解,并探讨了胶体相砷的发展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