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环境规划设计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分析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步行街的开发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滞后,目前我国的步行街普遍功能结构单一,而开发过程中对文化、社会和环境效益重视不足,商业功能导向下的单一空间利用模式,面对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只会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文章在对中山孙文西路、顺德华盖路以及昆明南屏商业步行街3条不同类型的步行街环境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为观察的方法总结出当地居民参与步行街的活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当前影响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步行街环境要素,以丰富步行街环境理论系统,同时为步行街建设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发表《小城镇,大问题》之后,小城镇发展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小城镇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两难困境,提出小城镇发展的出路。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旅游群体。大学生崇尚自我,精力充沛,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喜爱非常自由的旅游方式。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潜在的旅游需求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旅游体验,没有旅游过的学生也大多数希望未来有机会旅游。但是,大学生潜在的旅游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旅游者受到旅游认知、旅游消费能力、旅游体验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注重旅行体验和体现真我的自助游,受到大学生乃至年轻人的喜爱。本文以中山大学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转型,旅游已成新时尚。在眼下这个推崇个性、流行自由的时代,背包旅游作为一种另类旅游,已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一族所崇尚。为了认识、了解、体验异域地区人们的生活,研究他们的历史、地理、风俗和民情,他们自由组合,随意选取旅游目的地,然后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与个人爱好,拟定一个行程表,采取野游、探险、暴走等时下流行的自助游方式,收集旅行地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料。文章通过对背包旅游的含义、特征和
通过1531名游客的问卷调查对水乡古镇景观意象知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乡古镇旅游景观意象构成的基本要素是通道、节点、标志、区域、边界、豪宅和民居,而区域和边界感知较弱,这是受旅游景观空间分布及其要素类型的影响;基于游客对旅游景观重要性比较评判的结果,对特色旅游景观意象知觉进行量化比较,认为旅游景观意象知觉与游客出游前的感知行为关系密切。
边境旅游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本文在回顾了西双版纳边境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双版纳发展边境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发展边境旅游的战略构想及政策框架。
跨界民族是"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地域不相一致且跨国界而居的民族"(方芸,2001)。本文以傣族泼水节及其他节事为例,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跨境民族旅游节事的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案例研究。文章以网络查询资料为依据,构建了旅游节事的五个感知度指标,包括:目的地感知度、区域感知度、民族感知度、竞争感知度和综合感知度,分析了泼水节的区域定位。文章还以抽样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研究了泼水节和其他节事区域间的相对地位。在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中越边境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接着从宏观层面上指出了中越边境旅游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包括社会驱动--消除贫困,维持边境地区社会稳定,政治驱动--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和经济驱动--跨国旅游合作,促进"两廊一圈"战略的开展。然后文章列举了阻碍中越边境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驱动与阻碍因素,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各个驱动因素与阻碍因素间的作用关
我国边界地区面积广大,且多为贫困地区,边界地区的大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跨区域的边界旅游是目前我国国内旅游的常见形式,边界地区由于发展相对滞后,恰好保留了品质较高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各边界地区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本文给出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的定义,并在对其发展现状分析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发展起点是否相同和动态发展状况为依据进行了跨界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模式分类。主要分为协调发展
构建我国边境旅游和谐的主客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世界旅游组织长期倡导的通过旅游推动和平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边境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形式包括观光旅游、体验民俗风情的专项旅游、以边贸为特色的商务旅游等。边境旅游中的主客关系发生在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之间。由于旅游者与边境旅游区的文化差异,旅游者的文化会对边境地区的文化形成冲击,但旅游者也会体验到"文化休克
社区管理与经营管理并为景区管理的两大内容。中国早期景区中的社区管理模式是成立官方机构的管理局,如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宜昌管理局,代表政府行使旅游的经营管理和社区管理的职能。随着景区投资主体市场化和多元化,中国景区的社会管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不同类型社区管理的范例,如云南傣族园的景区社区一体化模式、三峡车溪景区社区职能分工模式、三峡人家景区社区相对分离模式。旅游景区是社区居民、开发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