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脉冲激光辐照乙醇微滴产生的3/2次谐波

来源 :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量了飞秒激光与乙醇微滴相互作用中背向、侧向和前向发射的3/2次谐波光谱,发现只在侧向发射的光谱中观察到明显的3/2次谐波,其特征表现为较宽的红移峰上迭加了一组具有准周期性结构的小峰,背向和侧向都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蓝移峰。初步分析表明,由于微滴的特殊形状和超短脉冲激光的特性,双等离子体衰变是产生上述3/2次谐波的主要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多模组合强激光束有质动力势的结构。采用三维测试粒子模拟,研究了电子和组合激光束的相互作用。计算表明分布在一个相当大范围的电子可以在真空中被加速到相对论能量。对出现的纵向电子束压缩现象进行了讨论。
本文在实验上详细研究了1kHz高强度飞秒激光脉冲在空气中聚焦后时域及频域特性随不同入射脉冲参数的变化规律。当入射脉冲功率足够大时,聚焦的激光会在几何焦点附近形成一小段细丝,我们发现由于光束的自聚焦作用脉冲宽度会有一定量的压缩。当能量为0.3mJ的激光光束经焦距为1m的透镜聚焦后,脉冲宽度从50fs压缩至39fs。随着入射脉冲能量的降低光束的自聚焦程度逐渐减弱,脉冲宽度的压缩比率也逐渐变小。与此同时
本文对自适应波前修正系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20太瓦的CPA激光放大装置中.在没有进行波前修正前,该激光系统输出的激光光束的光束质量约为3.5倍的衍射极限;使用自适应波前修正系统后,光束质量改进到了1.5倍的衍射极限,不仅使同样能量的超强飞秒激光的可聚焦功率密度提高了约1个数量级,而且也明显地改善了聚焦激光与周围背景的对比度。
近年来随着飞秒激光脉冲脉宽的不断窄化,克尔透镜锁模激光器输出的最短脉宽纪录已经接近光振荡周期(1-3),此时对于飞秒脉冲载波包络相位的测量与控制就成了诸多领域的研究重点,比如在光频测量,激光同步技术,阿秒脉冲产生和高次谐波产生等领域(4-6),都需要具有稳定的载波包络相位的飞秒光脉冲作为种子源。众所周知,飞秒脉冲载波包络相移产生的原因是腔内群速和相速的色散引起的,最简单的测量这个相移的方法是频率域
我们利用单脉冲能量为毫焦量级的飞秒激光脉冲进行了飞秒激光脉冲推进小球的首次实验。实验中采用的三种不同材质(铁,玻璃和聚苯乙烯)的小球,小球的质量在0.84 mg到1.4 mg之间,直径在0.7mm到1.1 mm之间。实验中测量了脉冲焦斑直径和脉冲宽度对飞秒激光推进实验的影响。实验测得的动量耦合系数和能量转换效率均随脉冲宽度的减小而增大。铁球的动量耦合系数的典型数值为5.0 dyne/W。实验中还发
为了提高CPA系统的能量稳定性,将前级预防大系统的泵浦系统由传统的10Hz变为kHz泵浦系统,使放大光输出稳定性由大于5%降低至1%,同时,光束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改善,经过一个六通主放大系统后,用两个1.3J的泵浦光双向泵浦,得到输出大于1J的放大光能量,经过压缩器后,最终得到33fs,20.3TW的高稳定激光输出。
利用X射线二极管(XRD),在两台装置上测量了毛细管放电激励下类氖氩46.9nm软X光激光的尖峰信号。改变气压和主脉冲电流的上升沿,观察了激光尖峰信号随实验参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定义主脉冲放电电流起始点到激光尖峰出现的时间间隔为激光产生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激光产生时间在38ns~40ns,并且不随上升沿的减小而减小。当前沿为52ns时,在220mTorr~420mTorr之间较宽的气压范围内都能够观
本文研究了利用驻波产生的等离子体布拉格光栅来控制超短强光脉冲.等离子体布拉格光栅存在一个光学禁带,在禁带边缘有巨大的色散特性.模拟发现了光脉冲减速效应,超短脉冲展开和啁啾脉冲压缩等线性的布拉格光栅特性.
在近兼并或者等间距的三能级原子系统中,自发辐射由于偶极跃迁矩阵元间的非正交性可以诱导产生相干。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自发辐射相干对相干驱动的原子系统光学特性的影响,发现自发辐射相干的存在导致系统对相干驱动场间的相对相位非常敏感:(1)相对相位显著影响系统的稳态演化速率(时间尺度):(2)考虑相干退相效应时,相位控制可以实现电磁感应透明和吸收的相互转换;(3)置于环形光腔中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发现自发辐射
我们测量了在不同聚焦条件下单个激光脉冲在石英玻璃体内的击穿阈值与脉宽的关系。研究的脉宽范围为130fs到2.5ps。击穿阈值为在CCD图像上能看到等离子体荧光的最低能量。在聚焦显微物镜有效数值孔径为0.126时,随着脉宽的增大,阈值能量先增大,然后减小,然后再增大,而在聚焦显微物镜有效数值孔径为0.255时阈值能量始终随脉宽增大而增大。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小数值孔径条件下,阈值能量随脉宽的减小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