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耳透镜模块聚光光伏发电实验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2009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一种菲涅耳透镜聚光光伏发电模块,每个模块通过16块120mm×120mm的菲涅尔透镜组成480mm×480mm阵列,将太阳光汇聚在16块25mm×25mm的硅太阳电池组成的阵列上,所有太阳电池都贴在一块散热铝板上,采用被动式散热。该模块的几何聚光比为23,大大减少了太阳电池的使用面积,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室外测试结果表明,实际聚光比约为12.9,最大输出净效率为7.60%,与非聚光发电相比,相同电池面积的最大输出功率提高到5.6倍。
其他文献
借助管式炉、XRD、热重分析仪和SEM对实验废弃物中温固硫特性、固硫产物矿相组成、含量及碳酸盐后的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探讨其固硫机理。发现富含Al2O3、Fe2O3和SiO2等化合物的含碱工业废弃物中温固硫性能较好。Al2O3、Fe2O3和SiO2等化合物在CaSO4的形成过程中起传递氧的作用,使CaSO3易于氧化成硫酸钙,还可减缓碳酸盐颗粒之间的聚结,降低产物层阻力,提高碳酸盐转化为硫酸盐的比例。
在氢气氛围和Pt/HZSM-5催化作用下,研究了木糖醇水相重整合成液体烷烃的反应特性,并对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催化剂活性组分用量对该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用H2PtCl6.H2O溶液浸渍HZSM-5(38)载体,并加入PH=2的草酸作为竞争吸附剂,还原温度为450℃时,可以催化木糖醇水相重整合成以C5为主的液体烷烃。木糖醇水相反应物在反应温度为240℃,反应氢气压力为4MPa,活性组分P
生物油水相溶液与0#柴油乳化,筛选了四种常用乳化剂和一种助乳化剂复配乳化工艺,超声制备了一种超过30天不破乳的乳化液。对生物油、柴油和乳化液在空气气氛20K/min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分析。对乳化液在CP2500CL型柴油发电机中进行了燃烧排放特性、运行稳定性和对柴油机部件影响的研究。与0#柴油相比,使用乳化液,柴油发电机能够成功启动,且输出功率达到80%负荷,NOx排放量明显减少。
本文首次以试验仪器可测量的孔容积分布函数为基础,结合总比表面积和总比孔容积等参数,建立了钙基吸收剂煅烧产物CaO的孔容积分布、比表面积分布和孔长分布模型,并对模拟的孔容积分布特性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完整地描述钙基吸收剂的孔径及其分布。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在常压和-4Pa微负压下分别对直径2mm陶瓷球和60~80目生物质粉在垂直下降管内的混合流动流场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常压下生物质粉的轴向速度近乎微负压下的2倍。陶瓷球与生物质粉之间的换热实验表明:生物质粉吸热升温过程中,热传导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生物质在垂直下降管内热解时,当下降距离小于0.6m时,挥发速率较大;大于0.6m之后,挥发速率迅速减小,在下降距离为1.4m左右时,
利用微重力条件下向外传播的球形火焰,对贫燃极限附近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的层流燃烧速度以及火焰拉伸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当量比从0.512(本文微重力实验中测定的可燃极限)到0.601范围内的零拉伸层流燃烧速度,并与前人实验数据和使用3种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层流燃烧速度的实验结果与已有的微重力实验数据非常接近,而其他研究者在常重力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大多都明显高于微重力实验结果。
应用VM3000在线测汞仪作为检测手段,在固定床实验台架上,用碘、盐酸和硫酸改性壳聚糖为吸附剂进行脱汞(Hg0)实验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性能表征。分析发现碘化钾、硫酸(盐酸)和壳聚糖中的氨基发生了化学反应。质子化的壳聚糖更利于吸附碘这一对Hg0有吸附力的活性位;改性破环了壳聚糖的晶体结构且热稳定较好。脱汞实验表明,单
为了揭示煤气化过程中煤结构变化,在管式炉中分别在不同温度(300~1000℃℃)下制取了兖州煤原煤焦、洗煤焦及半焦,并采用FTIR对煤焦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酸洗、升温速率、温度等对煤结构的影响较大:酸洗对含氮的NH基团以及含硫的SH基团和有机硫基团有明显影响,还能脱除SiO2成分;升温速率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发生作用,而且对特征基团的生成是有选择性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结构首先断裂脱落
采用Gaussion03程序包中的AM1方法,对丙三醇脱水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研究。对各种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的结构进行了能量梯度全优化,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标准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温度高于400K 时,丙三醇开始发生脱水反应;与1-3-脱水反应相比,1-2-脱水反应更容易进行,其反应活化能为282.6 kJ/mol,反应标准焓变为67.1 kJ/mol;当反应加入金属离子
本文重点讨论了辐射强度随传递距离不断减弱的辐射传热的非平衡辐射热力学问题,提出了辐射强度系数和当量辐射温度的概念,并以太阳能热接收转换器为例,导出了以当量辐射温度表征的辐射能接收转换热效率,熵增强度,有效能输出率,最佳接收温度的计算式,这些计算式具有与等辐射强度的辐射传热模型导出的计算式相同的形式,辐射强度变化的影响通过辐射强度系数由当量辐射温度体现;而熵产(熵增)因子只与发射表面温度和接收面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