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来源 :第十六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质纤维素资源是目前储存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陆生植物每年产生13亿t,其蕴涵的能量相当于7亿t煤或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2/3,而光合作用的产物中,80%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因此,对木质纤维素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木质纤维素自身结构的复杂性,降解成为有效利用过程中的第一个瓶颈.崔宗均等突破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利用自然界微生物之间巧妙的协同作用,通过"外淘汰"法筛选到一组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复合菌系MC1,能够在4天内分解水稻秸秆重量的60%,18天分解木薯渣47.3%,15天分解玉米秸秆70%.另外,Kato等人通过分离复合菌系MC1的组成菌株并研究不同组合对滤纸的降解情况,发现菌系间功能菌及非功能菌之间存在着既促进又抑制的关系.虽然复合菌系MC1能够如此高效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素材料,但是测得的胞外木质纤维素酶酶活并不高,我们仍然不清楚MC1真正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理宏基因组学主要研究从环境样品获得的基因组中所包含的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避免了传统微生物学基于纯培养研究的限制,为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未培养微生物并从完整的群落水平上认识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对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复合菌系MC1构建了Fosmid宏基因组克隆文库,并通过功能宏基因组学技术对文库中的不同纤维素酶基因进行了筛选,通过研究和了解MC1中的纤维素酶来深入理解复合菌系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理.利用功能宏基因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约含30,000个克隆子的宏基因组克隆文库,其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33.9 kb,基因组文库的总容量为1.047x109 bp.以七叶苷及柠檬酸铁铵为底物成功筛选到一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新型基因bglM1,该基因的序列经使用megablast (highly similar sequences)软件检索GenBank核苷酸数据库,结果没有发现任何的同源基因,而经用Blastx软件检索GenBank氨基酸数据库发现该基因编码的产物与来自Bacillus sp.m3-13的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3 domain protein同源性最高(Identities 51%).该基因ORF长度为2169 bp,可编码72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92.以pET28b为载体,BL21(DE3)为宿主细胞构建表达系统,经0.1mM的IPTG 28℃诱导10 h后纯化蛋白并通过SDS-PAGE检测得分子量约为79.5 KDa.以不同浓度的p-nitrophenyl-β-D-glucoside为底物,测得Km为3.3mM,Vmax为31mM/min.在不同温度(30-70℃)及pH (3-10)条件下,bglM1编码的β-葡萄糖苷酶对底物反应的最佳温度为50℃,最佳pH为7.0.在反应体系中加入5mM的不同金属离子,结果表明Zn2+,Mn2+及Co2+能够明显促进bglM1的酶活,Cu2+,Ni2+或Hg2+能够明显抑制bglM1的酶活.结果表明,MC1不仅能够高效降解多种天然木质纤维素,在功能上解决其难降解的困难,同时可以作为挖掘新型高效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资源.
其他文献
矿山酸性废水主要特点为可溶性的重金属离子、低pH值和含高浓度的硫酸盐。实验室自制可渗透反应床,用模拟酸性矿井水进行了动态实验研究:碳源采用玉米芯缓释+污水厂污泥。实验
本报告结合课题组近期在设施农业土壤酞酸酯污染以及土壤酞酸酯降解菌筛选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土壤污酞酸酯的来源、分布特征、土壤酞酸酯污染现状以及累积
  土壤中活的但非可培养(VBNC)状态细菌的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土壤中存在大量未能被培养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藤黄微球菌分泌的复苏促进因子
  硝化反应是地球土壤氮循环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联通自然界还原态无机氮和氧化态无机氮的唯一途径.作为硝化反应的限速步骤,氨氧化反应由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
会议
本研究以一种分布于海南的木食性高等白蚁象白蚁为研究对象,对其肠道中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筛选,从中获得了一个能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系,并对混合菌系菌群组成及纤维
本文从武汉钢厂焦化废水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鉴定了一株吡啶降解菌(CZ31),经富集培养和驯化获得较高的吡啶降解能力。研究了CZ31吡啶降解特性与代谢途径,并进一步研究了降解产物
会议
会议
  Wheat straw was used as substrate for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SSF) and submerged fermentation (SmF) with a microbial community n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