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的治疗理念看古埃及的医学发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农业发达的大河流域,在大河流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即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明中产生了他们自己的医学.古埃及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他们的崇拜信仰、对生命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这所有的条件促进着古埃及的医学发展.研究发现:古埃及人在宗教信仰下对疾病使用魔法、巫术的治疗,在现代某种程度来说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也不全无道理;古埃及人由于生存的特殊自然环境,注意到脉管与呼吸及生命的重要器官等等,且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拥有超高防腐和包扎的技术,另外还有对人体解剖外科的认识;在当时知识及医疗条件匮乏之时,还能将人体疾病的不能因归结为外部及内部治病因素,且针对相应的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在当时虽有迷信色彩,但在迷信的同时对于疾病产生之前却有预防的意识。古埃及的治疗理念是古埃及入留给后人的珍贵医学史料,这些珍贵的医学史料折射出古埃及的医学发展状况。
其他文献
金元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史上学术氛围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的学术创新与传承空前繁荣,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易水学派便是萌芽于这一时期,并经历了后世几代医家的发展补充,最终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学派.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之开山,在深悟经旨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的学说理论。张氏以他聪颖的天资,艰苦的努力,探本穷源,勤求博采,丰富发展了脏腑辨证学说,创立了药物的升降浮沉之说,首次提出了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的理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新安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创新.本文从黄疸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方药使用方面,总结部分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粗略统计涉及疸证论述的有19位医家,19专篇,25则医案,160余首方剂.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名医家提出疫毒致黄说和热伏阴分发阴黄及瘀血致黄说,疸证后期之面色发黑有劳疸、酒疸之分,宿食积滞对疸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全国建立最早的中医学术研究机构。1956年建馆以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成为融古今文献研究、当代名医经验传承、临床诊疗、师承教育、科研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建馆50年时,文献馆提出“三个基地”、“两个平台”、“一个载体”的“名馆”创建目标,“三个基地”即基础扎实的中医药名家学术传承基地、优势突出的应用性文献信息研发基地、中医药传统特色浓厚的临
刘完素,字守真,因其所处河间之地,世称刘河间.在医学发展史上,刘完素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自火热论创立后,承袭其术者不乏其人,门徒众多.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是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的形成基础,且河间学派是产生温病学派先决条件,是中医学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影响性的学派.通过博学精研《黄帝内经》中热病的记述,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主张用药寒凉,创立辛凉解表、表里双解等治疗热性
李东垣以《内经》和《伤寒论》为基础,又在其师张元素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学说,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遣方用药的特色,并取得良好效果。他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轮》中提出:“只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另外,还提出甘温除热,佐以寒药,遣方用药注意禁忌、时令和剂量。这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今天,脾胃学说受
薛己在《内经》有关脾胃理论和李杲脾胃学说的影响下,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也有深刻体会,做了进一步发挥;其在临证治疗中,亦着重调理脾胃、补益元气以固根本,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薛己不仅突出了脾胃盛衰在生理与病变上的重要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不论内伤或外感都存有补法,重视调理脾胃、补益中气,以化生元气即所谓的“审系劳伤元气,虽有百症,但用补中益气汤,其病自愈”。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显著特色,薛己十
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骨”被归为“奇恒之府”之一,“肾”主骨的生长发育虽成为传统的主流观点,但不应遗失“少阳主骨”之说。“少阳主骨”的指代不明确有复杂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中医理论体系未能将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体系统一结合起来,出现了“胆”、“骨”、“脉”“髓”、“少阳”等概念上的重叠及模糊。但是,中医的实证性决定了它对临床依然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少阳主骨”思想并非单指少阳经的骨病,它涵盖了全
石刻文献是以石质为书写材料的语言信息资料,或称为"碑刻文献".在现存各种石刻文献中,就有不少医学文献.在这些石刻文献中也分布了一些石刻医学资料,包括医方、针灸、养生、医事等内容.为了使学界更清晰地了解与利用这批资料,笔者对民国之前广西地区所见的石刻医学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广西石刻医学文献现存5余种,其中既有成篇的医方药文、医学事记,也包括有医学内容相关的石刻题字,另外还有数种仅存篇目。这些文献主要分
黄元御(1705-1758),山东省昌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体“阳气”和气化思想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工作者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特点也逐渐重视。通过研究发现,黄元御提倡“扶阳抑阴”、“四维之病”、“重视中土”、“运气学说”。其医学思维模型概括为“中气升降,和合四维”。其临床用药思路可概括为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
《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且方药缜密、药精力宏,故后世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尊其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及书中使用的非度量衡的计量方法,使许多药物至今未能有明确的古今换算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的疗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药物剂量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东汉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量值是以东汉度量衡量值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