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来源 :第十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研讨会暨2010消化介入/内镜新技术国际论坛暨2010成都消化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w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粘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46例患者,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0%_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V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