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列维榴弹虫,Levicoleps taehwae n.sp.和L.biwae Foissner et al.,2008的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来源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榴弹虫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淡水及海洋生境内的前口目纤毛虫,体型为椭球形或桶状,外被一层透明钙质盔板,通常具有顶端及尾端棘刺,纤毛图式简单.Foissner等于2008年对榴弹虫科进行了初步梳理与总结,提出四条属间特征:1)盔板特征,即是否具有窗口及窗口形状与数目;2)是否具有棘刺;3)盔板的圈数;4)口器特征.根据上列特征差异,榴弹虫科共有十个属(板榴弹虫属Coleps,考特虫属Kotinia,列维榴弹虫属Levicoleps,巨大榴弹虫属Macrocoleps,诺兰德虫属Nolandia,瓦榴弹虫属Pinacocoleps,漫游榴弹虫属Planicoleps,网格榴弹虫属Reticoleps,披巾虫属Tiarina,偏榴弹虫属Apocoleps).Foissner 等(2008)对采集于日本古老湖泊(500-600万年湖龄的滋贺县琵琶湖)内的一种榴弹虫进行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为该类缺少棘刺的生物建立列维榴弹虫属,且推测琵琶列维榴弹虫为该古老湖泊的特有种.本文对分别采自于韩国太华江及济州岛池塘内的两种无棘刺的榴弹虫开展详尽的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采自太华江种类为一列维榴弹虫新种——太华列维榴弹虫,该种在虫体大小、体型及盔板结构等特征上与毛板榴弹虫极为相似,但该种无棘刺(vs.毛板榴弹虫具有顶端与尾端棘刺),具有两根尾纤毛(vs.毛板榴弹虫仅有一根尾纤毛),另外,两者碱基差异为120个碱基对,两者可明显区分.该种的发现,为单种属的列维榴弹虫属添加了新成员.采自济州岛池塘的种类为琵琶列维榴弹虫,该种群在虫体大小、体型及盔板结构等形态特征与日本种群基本吻合,仅有差异为该种群恒有四根尾纤毛(vs.琵琶列维榴弹虫具6-9根),两者分子差异为5个碱基,形态学与SSU rDNA序列信息支持两者为同种不同种群.该种群的发现,说明琵琶列维榴弹虫并非为琵琶湖这一古老湖泊内的特有种.在分子系统树中,列维榴弹虫属与板榴弹虫属为平行姐妹枝,与其它海水类群(偏榴弹虫属,诺兰德虫属,披巾虫属及瓦榴弹虫属)形成两大明显的分支.
其他文献
采用PCR法检查新疆5个地区262份牧马粪便样品,隐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分别为2.7% (7/262)和1.5% (4/261).7份隐孢子虫阳性均发现于马驹,4份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均发现于
会议
在真核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蛋白翻译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蛋白翻译包括翻译起始、延伸、终止和核糖体循环等过程,其中真核生物蛋白翻译起始是一系列蛋白高度调控的细
会议
物种形成过程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四膜虫属中的9种不同四膜虫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其中5种四膜虫大核基因组(Tetrahymenapyriformis,T.sp.,T.empidok
会议
十二指肠贾第虫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原虫,世界范围内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目前国内有关兔十二指肠贾第虫流行病学资料较少.本研究于2008-2011在河南省收集955份兔新鲜粪便样品,显微
会议
缘毛类纤毛虫(Peritrich)是最早发现的原生动物,已有三百多年研究历史,传统分类学研究将缘毛类纤毛虫划分为固着类(Sessilida)和游走类(Mobilida)两个类群,但是近年来根据SSU
会议
本工作对拉氏伪小双虫(Pseudoamphisiella lacazei)的表膜下结构做了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的观察,其中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采用了本实验室自创的完全暴露皮层内表面的方法.结
会议
通过理化测试及定性与定量方法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哇啦卡试验区的土壤环境因子和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施加不同浓度的磷酸氢二铵(DAP)导致土壤理化
会议
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这类生物除了其进化地位以及核结构的特殊性外,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也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将通常的终止密码子UGA编码
会议
纤毛虫细胞表膜下具有一类由膜包裹,受到刺激时易于射出的细胞器,即射出胞器.通常认为射出胞器与细胞的捕食、防御及对刺激的反应有关.已有关于射出胞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低等
会议
本研究从显微和超微结构水平对海水鱼寄生纤毛虫刺激隐核虫生活史各时期(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及幼虫)部分细胞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1)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包囊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