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在中医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医院校的西医基础学科相对偏弱,影像学教学课时数又远低于西医院校,因此影像学成为中医药院校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其他文献
为适应“5+3”一体化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探索建立“5+3”中医肿瘤学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医学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满足国家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计划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能力的医学人才.
随着国内外应用迷你临床评估演练(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在临床教学中取得的良好效果,证实了其内容效度和信度.针对中医肿瘤学临床教学现状,引入Mini-CEX并结合中医临证思维,在提升临床技能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强调测评与教学反馈并重,为中医肿瘤学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带来新突破.
医教协同,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以改革精神、创新思维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积极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四次理事会议的大会主题,也是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是促进中医药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教育改革是对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重中之重.
目的:探讨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在推拿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2009级针灸推拿专业在推拿科临床实习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法.教学结束时采用技能考核形式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结果:在对两组学生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老年病、内分泌疾病和身心相关疾病等慢性病,逐渐取代了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适合人体健康和自然属性的中医疗法.其中,中医适宜技术,又称“中医特色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又以其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等特点,则备受人们重视和推崇.
“教学相长”出自于《礼记·学记》,其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习之后方会知道知识不足,教学之后才会知道知识困乏;然后能自我改进,这里就是告诉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对于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讲“教学相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也是教师,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另一种是
为探索新形式下双轨合一的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的培养,从中医临床本身的规律入手,构建精简课程内容,使“微课”成新兴适用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采用LBL-PBL-CBL联合教学法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中医临证思维的建立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兼备培养专硕的基础科研能力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兼具科研基础型的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的医学人才.
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院校传统的急诊教学方法逐渐不能与之适应.传统中医急诊教学方法主要以授课为主要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动手实践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总结本科室多年的中医院校急诊教学经验,提出了中医院校急诊教学需要进的四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教学为核心,多元化教学为手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医患沟通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的必备技能,而在医院临床实习中掌握的情况需要客观的考核评价.结合医学生最基本临床技能要求、以及中医院校医学生特点,本院10余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及考核经验,选取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为切入点,编制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的量表临床技能考核评价表,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操作,诊断能力,处理能力等5个方面.为中医院校医学生的临床培养提供合理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手段,通
临床课程教学区别于基础课程,有自身特点,导致目前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临床课程教师.对临床医师教学评价的困难引起临床课程教学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微信是一个实时通讯平台,在日常生活中已普及.而且微信平台有强大的编辑功能和一对多通讯的功能.将微信平台应用于临床课程教师教学评价,建立起学生、督导专家——教学管理部门——临床授课医师三方面的互动、反馈机制,可以打破瓶颈,进一步提高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