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视阈中的柏拉图音乐艺术思想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古典音乐史中,柏拉图是无法回避的一位思想家,他在《理想国》等篇章中提出了"摹仿论"、"和谐论"、"灵魂净化说"等重要主张,他对于音乐的语词、节奏与乐调等具体内容与表现方法都作了细致的阐述.柏拉图的音乐教育与审美思想既反映出其教化与功利的目标,又见证了他"理念世界"中维护希腊城邦的良好愿景.柏拉图的音乐艺术理论是人们认知古希腊音乐发展状况的重要路径,尽管在摹仿说与音乐的本质方面,柏拉图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等后来学者的质疑,但毫无疑问,他的音乐观为西方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他文献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曾经在不同的视角下被不断审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艺术自身的发展存在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在艺术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悬而未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找到了一条研究艺术和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对二者的关系做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历史前提.社会分
通过考察地理学和艺术学在艺术地理交叉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概念:空间、景观、区域和构想,解读两个学科多艺术本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为艺术地理研究廓清.
基于马克思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主体性"理论,结合视觉艺术审美理念,分析人体运动的美学特征.人体运动具有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性"共形"的互动辩证性,通过形、力、气、意的向度与层次,体现生理、心理、情感、精神知觉的感受和反应.人体运动的形式感相与张力态势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动感,气韵生动与意境趣味显示着生命的韵致与机趣,在实现本质力量外化的同时取得自我的审美关照.
静态的绘画艺术会带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或静谧、安详,或强烈、波动.从眼动、视野等眼的神经生理特点来看,写实类绘画拥有大量细节,使人产生平滑跟随眼动,并且周边视野影像较清晰,导致了凝固、静止感受;写意、印象派类绘画摒弃细节,甚至笔触凌乱,模仿了周边视野的空间不确定性,增加了单挛眼动次数,导致了跳跃、波动的艺术感受.除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原因之外,眼的神经生理特性是上述艺术感受产生的更根本的原因.
对古代二十四史之《晋书》、《北史》、《周书》、《隋书》的"艺术"列传中的艺术与医学的研究与分析,与理清在古代"艺术"的概念和范围中的"艺术"、"艺"、"术"、医学与方术、方技(伎)等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巫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与文人艺术等传统文化与艺术对古代医学的影响,由此窥探出中国传统艺医关系所具有的"本源相通"、"崇道抑术"和"重文轻技"等的共同特征,强调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的各种学术与学科几乎都
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提高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变化体现在女性多方面支持19世纪印象派团体:参与艺术运动、赞助印象派群体、成为艺术作品中前所未有的形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印象派得到市场认可的过程.同时印象派画家也在顺应时代,有意识开辟了女性市场.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舞蹈界和电影界都出现了关于舞蹈与文学、电影与文学关系的论争,这场论争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论争的实质是舞蹈和电影都在极力摆脱附庸关系,争取自身独立的艺术身份.论争的对这一时期舞蹈观念和电影观念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舞蹈和电影在本体探询路上的足迹.
从广义上说,艺术挪用是一种历史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创作手法,与挪用相关的临摹、模仿、借用等一直被鼓励和赞誉,甚至被传为美谈.现代主义的兴起,艺术市场的繁荣,法制建设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艺术挪用遇到了侵权、道德伦理等新情况,法律纠纷不断,另一方面,挪用艺术大行其道,深受欢迎,一些挪用艺术品甚至成为艺术经典.可见,在对待挪用艺术这个问题上,现代社会仍然有分歧,要么站在艺术世界的角度,要么站在法律
伴随着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学科化、学术化和"精细化",其学术表达和研究方法,在学理层面的范式亦逐步成熟,并与其他人文学科(如文艺学、美学和史学等)研究水平的基本齐平.但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突出表现在艺术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乃至艺创理论研究越来越远离艺术本体,偏离艺术范畴,沦为哲学、美学、史学史、社会文化学、政治学研究的附庸.或者说,其研究内容越来越不像艺术学理论研究.由此可见,当
美术史研究中,个案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个案研究就是对某一个事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个"事例"可以是人,如某个画家,也可以是事.细化到中国画艺术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本文根据中国画艺术的特点并非"再现性"的艺术,而涉及到更多关于精神内涵、笔墨技法以及师法传承等等特殊属性的因素,简要梳理了西方及中国在美术史上的个案研究中的方法论流变及其弊端,参照物理学中相对论的时空逻辑原理,提出可以在掌握大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