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珥的变通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198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迈入21世纪之际,人类社会又面临着急剧的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革命性后果的产业化时代正在快速走向信息化时代。众所周知,在产业化的进程中,由于政治领导人的认识远远落后于时代变化进程,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曾经历过不少曲折,尝到了很多苦头,所留给我们的教训既惨痛又深刻。
其他文献
从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视角看,孔子对老子的第一点推进,在于把话题由天道转向人道,确立了中国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导的风格;第二点推进则是由“无知之行”转向“有知之行”,首先涉足知识论领域。孔子提出礼学、仁学、中庸之道三个要点,勾勒出一副理想社会的蓝图,这就是大同之世。
@@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易学体系广大而精微。几千年来,易学家有从象数方面对易学进行探索,有从义理方面对易学进行探索,有从图式方面对易学进行探索。因此,历史上有将易学体系概括象数与义理两大派;也有易学体系概括为象数、义理、图式三大派。现代,又有从科学易与人文易二方面概括易学体系的。这些概括,都有所依据,对易学研究都发挥了作用。本文试图依据易学发展的历程及其所包涵的内容,对易学体系作一新探索。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由多元构成,这是历史形成又延续至今的客观事实。每一种文明、文化都是在本民族,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产生,并为本国、本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各文明、文化既相互独立区分,并产生一些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沟通,同时保持自身的特色,由此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儒学文明就是世界多元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及其当
我因有文论述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而在批评普世伦理、普世价值的浪潮中被几个学者质疑。不考虑外在的因素,仅仅就质疑本身而言,我认为这对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是有意义的,但从学术角度讲,我并不认为对我观点的质疑是正确的。我认为儒家伦理是不是普世伦理,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事实问题。既是事实问题,就不应该只依据某种理论来否定儒家伦理的普世性,而必须基于对儒家文本的认真、周详地分析以做出客观的判断。本文本着这一认识,对
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更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与实践的哲学。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式管理哲学结合西方管理科学,获得发扬的时代。中国式管理为近几年来所发展出的管理哲学,尤其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幅起飞,累积外汇存底已达一兆九仟多亿美金,结合台商在沿海及重要城市之投资经营管理,外加大陆本土企业兴起所形成的一股中国经济优势,所呈现的管理文化与领导哲学,皆隐合中国式管
荀子拿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政策设计,把儒家人道学变成为切实可行的做法。荀子认为礼义是人类结成群体、组织社会、维持秩序的必要设施,主张王霸杂用,礼法双行。通过解剖人性,他论证两手并用的政治哲学原理的可行性。苟孟的理论分歧,主要不在人学方面,而在天学方面。荀子把义理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发展了孔子“天何言哉”的思想。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所探讨和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三大领域,其余思想都是从这三大领域引申而来。道家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问题;佛教侧重于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解决人与自身心理、精神之间的身心平衡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问题。
@@《易传》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以仁与义为处理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则,关于这里仁与义的含义,金景芳先生认为用这样两段文字去体会比较恰当,一是《易传·系辞传》所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一是《礼记·中庸》所说的:“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倡孝道,推崇孝治,其主张对于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升《对论“孝”的解读》一文中,“孝的问题在孟子的头脑中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节,……表明孟子认为孝的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赖道德教育,孝的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通过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
@@人类在天地的舞台上生存,书写自身的历史并创造自身的文化。离开天地的大舞台,人类的生命活动是无法想像的。不仅是人类,世间上的所有生命体,在离开了空气、光、水等自然条件后,也无法展开正常的生命活动。